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探索民族手工业健康发展之路

2011年01月12日 17:22 来源:国际在线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11年年初,一场题为“世界看见”民族手工艺保护与发展论坛的活动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举行。出席此次活动的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民族手工艺研究专家、民族手工艺传承人、时尚设计产业代表和媒体记者等。

  此次活动的发起人朱哲琴女士,是当代中国新音乐的代表人物。 2009年,朱哲琴作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任命的中方亲善大使,发起了“世界看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保护发展亲善项目。旨在以实际行动支持和保护原创民族文化,以当代文化拉动和开发传统文化资源;搭建民族手工艺传承与创新平台,以多元民族文化丰富、引领中国时尚风潮。

  2010年7月至9月,“世界看见”项目团队完成云南、西藏、贵州、青海、内蒙等省、区的手工艺作品寻访之旅,组织业界知名品牌的设计师、艺术家及学者共同寻访了大理扎染、香格里拉黑陶、石桥造纸、热工唐卡、加牙藏毯、东乌珠穆沁马鞍等15种民族手工艺及23位民间工艺传承人。团队完成了“民族手工艺设计方案”,并于2010年12月举办“世界看见”手工艺设计特展,参展作品均为随行设计师路途中有感而发所作。

  中国著名作家冯骥才说过:“民族文化是整个民族的记忆,而现在我们几乎快要失忆了……”作为华夏文明“水之源,木之根”,不可复制及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基本处于仅凭人类口口相传维系的状态。如何让这些宝贵遗产传承千秋万代,是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来自云南的扎染手工艺传承人张士绅先生祖辈从事扎染,是当地最好的手工艺人,云南唯一一位国家级扎染传承人,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此次“世界看见”民族手工艺保护与发展论坛上,张先生谈及艰辛的学艺之路时说:“扎染,我的父母在搞,外婆外公也搞。小时候我耳濡目染,但一直没机会系统学习技术。直至19岁我才有机会研究扎染,摸索种植板蓝根。现在我的大儿子和外甥都已经接班在做扎染。我对未来没什么特别大的期望,只求能保住我们这门手艺。谁有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来问我,我也会毫不保留。我们开工厂,走向市场,挣钱不是目的,重要的是把它(扎染)保住。”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项目官员Ms. Beartrice Kaldun女士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国家级贫困县熟练手工艺人平均年收入是当地人均收入的26-55倍,这说明民族手工业市场化是实现传统文化保护,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但是市场化这把双刃剑也引出一系列问题,比如在中国出现的对民族手工业破坏性的商业开发,旅游景点随处可见廉价、劣质的手工艺品,与民族手工业精细缜密的传统大相径庭。基于以上问题,中国各级政府部门正在采取立法的形式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确保民族手工业物有所值,另一方面,质量门槛不能降低。

  谈到此类问题时,与会嘉宾贵州太阳鼓苗侗服饰博物馆馆长杨建红女士表示:“苗族的手工技艺本身是十分精湛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同时,将精湛的民族工艺与市场结合又是非常必要的。但这是一个需要慎重的过程,如何保证高品质?如何体现文化内涵?如何树立品牌?这不仅需要政府监管与文化舆论双管齐下,更需要当地手工业从业者的自律。”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张山先生说:“举一个例子:南非的尼瓜苏瀑布地处巴拉圭、乌拉圭和巴西的三国交界处。这三个国家的商业部门、旅游部门及行业协会共同签订了一项协议,只有在尼瓜苏瀑布才能买到三国共同认证,具有logo标识图形文字的纪念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开发。这说明与旅游业相关的民族手工业市场的发展走向与政府监管存在最直接的关系。”

  此次活动的发起人朱哲琴女士认为:“‘世界看见’项目的使命,是让中国对民族手工业有一个全新认识。我们不需要得不偿失,破坏力比建设性更大的市场化运作,也只有这样,人们才不会一谈到市场化就害怕。希望通过这个团队的努力,使得中国在业者通过不同环节重新认知市场化,并达成共识,共同建设更为长远、健康的可持续产业链,这才是当务之急。”

  可见,在民族手工业的保护与发展中,保护可得,发展难做。不打通市场环节,民族手工业只能生存在围城里,但可持续发展必须有规范的市场准入体系作保障。否则,一个鱼龙混杂的市场足以使民族手工业现有的生存环境也不复存在。如何走出小作坊,寻求一个规范、健康、有序的市场化之路,是民族手工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记者 田湉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