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匿名购号现象普遍 手机实名制缘何名存实亡?

2011年06月09日 09:14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恭喜您,您中奖了,请登录XXX网站查询”、“北四环经典大宅,最后投资的项目”……自2010年9月1日起工信部要求实施手机实名制,时间已经过去了9个多月,可是人们仍然不时受到类似无聊短信的骚扰,不胜其烦。

  6月4日至6日,记者走访了北京市城区10多个手机卡代售网点以及一些大专院校,了解手机实名制实施情况,结果发现其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没有强迫实名登记”、“不愿实名登记,也能购买手机号码卡。”这是记者在一些销售商那里得到的“清一色”回答。

  匿名购号现象普遍

  在北京中国移动蒋宅口营业厅,记者被明确告知,购买预付费手机卡必须携带本人身份证原件,否则无法购买。

  但是,记者在走访北京安德路、慧忠北里、北京西站、北师大、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校园内的若干手机卡代售网点时发现,几乎所有的手机卡代售网点,都不需提供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即可购买手机卡。

  在北京西站一家小店里,记者提出要买手机卡,店主从柜台里拿出数十张“神州行”、“如意通”、“动感地带”手机卡,并不要求出示身份证。当被问及实名制对销售有何影响时,店主答道:“ 火车站周围流动性大,购卡的几乎都是务工人员或者是临时用卡的,要身份证给人家添麻烦。”

  接受采访时,代理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手机号码卡、充值卡多年的侯先生直言:“目前搞实名制很难。”

  侯先生认为,一方面,市民的习惯难以改变,许多人觉得,为了一张手机号码卡花时间搞实名登记,不值得;另一方面,运营商之间的市场竞争激烈,大家都不想因实名制丢失客户,结果导致了手机实名制名不副实。

  就在记者与店主谈话之时,湖北来京务工的小梁买了一张如意通卡。他交钱后,把卡装在手机上直接使用。当记者问及是否知道手机实名制时,小梁一脸迷惑:“从未听说过。”

  随即,记者在北师大、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高校调查发现,各高校的代卖手机卡的网点对实名卡的要求也极为宽松,特别是在每年高校开学时,手机卡价格之便宜、购买之方便,与以前没什么两样。

  消费者有抵触情绪

  “虽然实行了手机实名制,可收到的垃圾短信并没减少。”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的陈先生说,近一年来,除了垃圾短信,他频繁收到“中大奖”的诈骗短信、房地产促销广告、开发票的骚扰短信。“原以为实名以后,可以杜绝或减少垃圾短信,现在看来情况还是不容乐观”。

  究竟是什么让实名制难以执行?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消费者对实名制带有抵触情绪。

  一些市民表示,由于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他们不愿意实名登记购号,或者补办实名登记手续。“现在手机上储存的个人信息可不少,一旦泄露可就头痛了。实名登记,终究是多了一个泄露个人信息的可能性。”市民欧阳先生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在2009年11月份就实名登记的北京联通3G用户告诉记者:“我很赞成实名制,但去年实施实名制后,我还是会收到各种各样的垃圾短信和欺诈短信。最近,还有知道我姓名和身份的陌生人打来骚扰电话,真不知道我的信息是怎么泄露出去的!”

  除了担心隐私泄露,手机实名制还让消费者办理新卡和其他业务变得比较麻烦:不少用户常常忘带身份证或证件遗失;有的用户手机丢失,补办还得销号;一些流动人口换号频繁……另外,运营商没有对实名用户和非实名用户进行区别化营销,保护公民隐私的承诺也没有很好落实。所有这些,导致不愿实名登记的消费群体依然庞大。

  执行存在诸多漏洞

  据了解,目前,电信运营商放号有三种方式:通过自建营业厅、合作营业厅和代理点放号。实施实名制的主要难题是如何规范下游代理点。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运营商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发展了大量的代理商。这些代理商良莠不齐,难于管理,出售匿名手机卡是他们的主要销售业务。而实施实名制需要购买复印机、电脑、身份证识别器等设备,会提高成本,许多代理商根本做不到。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透露,因为售卡渠道众多,运营商如果严格执行实名制,就可能造成客户流失。受利益驱动,运营商和代理商们在执行过程中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严格规范下游代理点,肯定会有不少代理点退出,转投别家,这对于发展用户肯定是不利的。

  “各运营商忙着争夺客户,不可能理会实名制。”一直代理手机卡业务的小黄对记者说道。

  另一方面,目前也没有明确的监管部门可以依据明确的法律法规,对销售匿名卡的代理商及时进行处罚。这使有关部门很难采取统一措施,确实推进实名制。

  推行手机实名制,昭示了有关部门净化信息环境的决心。可是,要让实名制真正变“实”,还需要更多的配套措施,更需要立法来保障。(本报北京6月7日电)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