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航班正点率或低至30% 延误处理不当致旅客不满(2)

2011年09月02日 03:00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航空公司也可作为

  国家民航总局发布的《2010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天气原因"或"流量控制"在主要航空公司航班不正常原因统计中仅占19.5%和27.6%;航空公司自身原因造成的航班延误在主要航空公司中的占比则为41.1%。中消协的投诉情况分析也显示,航空运输投诉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航空运输投诉量同比上升89.3%,居投诉增幅首位。其中,航班延误投诉最多。

  这说明,即便有很多不可改变的因素,事实上,只要航空公司肯努力,还是由很多事情可作为。

  服务、竞争与联盟

  此外,中国的航空公司在延误后的处理不当,也成为旅客最愤怒的原因之一。

  在航班延误之后,旅客本来应该有知情权、选择权、索赔权。在一些情况下不能明确地掌握航班起飞的时间,正是造成旅客焦虑的最大原因。航空公司应建立客户服务负责人同乘客直接对话的机制,这样可以以最低的成本达到最好的效果。

  选择权是指乘客既可选择换乘同一航空公司的其他航班,也可选择换乘其他航空公司的航班,还可选择退票,因天气原因导致航班延误的,航空公司可以全额退票。索赔权是指乘客可以要求航空公司对自己的损失进行赔偿,包括住宿、饮食、交通等。2004年,国家民航总局公布了《航班延误经济补偿指导意见》。到目前为止,大多数航空公司,没有制订具体的补偿办法。

  很多人将航空业服务差归结于缺乏竞争,认为虽然有国航、南航、东航三大航空公司的表面竞争,但同一时间段上的航班三家公司基本上都一样,只有极个别情况下会有差异,比如,南航在京沪航线上有劣势,会有一些价格优势,但同时,由于南航在京沪航线上的航班很少,就造成了旅客选择面很窄,很难对东航、国航形成竞争。难怪会有乘客质疑:为什么几大航空公司都想到早晨的航班定在8折,下午一致定在9折,后面是否有一个价格联盟机制?

  对此,记者从IBM工作人员了解到,IBM是专门给各个航空公司做定价系统的,各家公司的定价系统都是独立的,没有联盟。

  不过,垄断着国内机票销售系统的中航信让本没有联盟的独立系统联系了起来。目前,除了自建销售渠道的民营航空公司春秋航空之外,国内所有航空公司的航班、时刻、座位空缺信息都只能从中航信系统查询。中国的航空公司当然有想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的冲动,但想要撼动中航信的垄断却异常艰难。即使是通过航空公司网站预订,也还是绕不开中航信的系统,照样要给中航信交"过路费"。因为中航信不仅控制着销售渠道,而且还控制着离港系统(包括旅客值机系统和航班控制系统)。而且,对航空公司来说,中航信本来就是自家人。在各大航空公司持有中航信股份比较高时,他们和中航信经常达成价格联盟的暗谋。

  事实上,正是这些背后千丝万缕的利益纠葛,导致了中国民航服务远远落后于其业务的扩张。航班延误的理由有不可抗力,也有人为因素。多位业内专家建议,如果不能对抗客观因素,那么至少应该也必须破解民航规模迅速扩大与航线资源紧张的矛盾,在飞行计划、运力调配、地面保障等方面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降低自身原因造成的航班延误;在延误后妥善处理乘客焦虑,不能听之任之而是真正把顾客当成"上帝"。

  >>扩展阅读

  美国怎样应对飞机晚点

  在民航业发达的美国,航班延误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今年4月29日,美国交通部开始对造成航班延误的航空公司给予重罚。从目前情况看,这项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严厉的惩治新规取得了良好效果。

  航班延误在美国经常发生,其中不乏非常严重的延误。根据新规定,除特殊原因外,若被困在飞机里的乘客在机场跑道或停机坪等待的时间超过3小时,或飞机降落后3小时乘客仍无法下飞机,有关航空公司将受到重罚,即按每个乘客2.7万美元进行罚款。

  美国交通部新闻发言人莫斯雷认为,重罚措施将会对航空公司起到威慑作用。去年11月,美国大陆航空公司一架航班将47名乘客滞留在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机场的飞机上长达一整夜,结果被罚款17.5万美元。如果按新规定,这家航空公司将被罚款约127万美元。

  不过,有些航空公司并不赞同新规定。代表航空公司的空中交通协会表示,3小时限制将导致航空公司取消更多航班,这将给乘客造成更多不便。尽管对新规定不满,各大航空公司不得不认真对待航班延误问题,并纷纷出招加以应对。

  在新规定的影响下,目前在美国,不仅航空公司,机场也积极采取措施,帮助航班减少延误。美国商业旅行联合会主席米歇尔表示,事实证明只要执法得当,航空公司在减少航班延误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段红彪】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