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美欲对我钢产品高征税 滥用贸易保护损人不利己

2011年09月02日 08:5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日前,美国商务部初步裁定,对进口自中国的部分钢制轮毂和镀锌钢丝征收高额关税,以抵消中国政府对出口商的补贴。稍早前,美国商务部曾对从中国进口的钻探管和木地板产品征收反补贴税。沉寂一段时间后,美国又对中国挥起了贸易大棒。有分析称,美国此举,与目前美国国内经济下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政客操弄等多种因素有关。中国政府已多次强调,坚决反对任何助长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

  美此举有贸易保护之嫌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初步裁定,钢制轮毂将会被征收的反补贴关税的税率为26.24%到46.59%之间,对镀锌钢丝征收反补贴关税的税率从21.59%到48.9%不等。由于山东华凌五金工具有限公司对美方提供资讯的要求“没有回应”,甚至被征收高达253%的税率。

  “美国的这一做法是否合理,得看美国商务部调查所掌握的证据是否站得住脚。”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钢产品在美国比较有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价格上,欧美国家总有这样一种错觉,认为价格低必然有补贴。另外,中国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钢铁产业,钢铁产品上的成本并不是太高。即使不出口,由于国内的竞争,钢产品的价格也不会太高。所以,光从价格低廉的角度讲,就此指责中国政府进行了补贴,这种理据是不够充分、站不住脚的。

  对于美国所谓的对钢铁企业的补贴,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予以批驳:“实际上,中国对钢铁行业的补贴几乎没有。”何茂春表示,除了极少数贫困地区、科技相对落后的钢铁企业,国家给予少量扶持外,对其他钢铁企业几乎是没有补贴的。而此次美国征收反补贴税,与反倾销税一脉相承,都是非常严厉的措施。在目前中美贸易顺差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采取反补贴措施,不能不说这是一种贸易保护的政策。

  影响中美正常双边贸易

  记者了解到,此次被美商务部纳入征收范围的钢制轮毂是广泛运用于卡车、公共汽车等商务车辆中的汽车配件;镀锌钢丝产品则是广泛用于农业、汽车制造业、建筑、设备及其他工业领域。根据美国商务部公布数据,2010年美国从中国进口价值约为8000万美元的钢轮产品和5400万美元的镀锌钢丝。美国如今限制中国钢产品进口,目的何在?会不会对中国的钢铁产业造成不利影响呢?

  对此,中国社科院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泓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美国之所以要对中国钢产品征收反补贴税,是因为美国钢铁工会对其国内钢铁行业保护能力很强,从美国目前的经济形势看,美国钢铁行业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在萎缩,就业数量本就不大。此举主要是美国政府现阶段国内政策的需要,通过限制中国钢产品的进口,来达到缓解美国高失业率的目的。

  对此观点,白明也表示认同。他认为,美国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认识到仅发展虚拟经济不行,也要发展实体经济。为了增强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奥巴马总统的新政之一就是出口倍增计划,即在5年内将出口提高1倍,创造200万个就业机会。但是中国是制造业大国,美国一旦大力发展实体经济,那么与中国发生“撞车”的机会就随之增加。此次美国对于中国钢产品发难,将有利于其国内钢铁产业,以及汽车等上游行业的发展。

  何茂春也认为,美国此举,可能会导致全球钢铁市场的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对中美双边贸易关系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贸易保护必然遭到报复

  目前,事情还无定论,美国商务部也正在调查上述产品是否在美国存在倾销,或者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在美国市场销售,最晚明年1月对上述两起反补贴税的税率做出最终裁决。

  何茂春认为,中国政府应利用此段时间积极应对,反补贴税与反倾销税的征收是不同的,反补贴税主要针对的是政府的行为,因此,中国政府要积极出面进行交涉、协商,如果美方坚持,中国政府也可以对美同类产品发起反补贴或反倾销的调查。

  此外,宋泓表示,从企业的角度讲,要积极应对纠纷,迅速适应国外的诉讼环境。另外国内一些出口企业在走向国外市场前,一定要协调合作。政府和行业协会要及时为出口企业提供预警,协调企业做出改变。

  何茂春预测,美国国内目前仍然面临债务危机、美元持续疲软、市场低迷、就业率不断下降等经济难题,今后一段时间,在双边贸易中,美国会打着正常贸易需要的幌子,越来越多地运用征收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以及其他一些贸易保护政策。而滥用贸易保护政策会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的产生,必然会遭到其他国家的报复,那时美国将处于更加被动的状态。((周小苑)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秦辰】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