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奥巴马推4500亿促进就业新计划 市场反应平淡

2011年09月09日 13:24 来源:国际在线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美国总统奥巴马8日在国会联席会议上推出了促进就业新计划,提出在明年投入4500亿美元提振就业、促进经济复苏。美国媒体称,这一讲话的重要性不亚于国情咨文。奥巴马的这一新计划意味着将出台又一轮经济刺激计划,但是,这一计划的效果如何,市场观望情绪强烈,反应平淡,分析人士预计该计划提振经济的作用不大。

  奥巴马在当天的讲话中指出,政府将通过削减税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途径来降低失业率。减税是奥巴马促进就业新计划的重头戏,包括延长今年底将到期的工资税减免政策期限,给雇佣失业人员的企业以税收优惠等。奥巴马称将钱返还给工薪家庭是刺激内需、推动企业招聘和经济增长的最佳途径。目前,年收入在10.68万美元以内的家庭收入税为4.2%,这项税率由此前的6.2%下调至4.2%,并将于今年年底到期。奥巴马政府希望延长减税期限,而且继续下调税率至3.2%,这样预计每个家庭在明年一月有1500美元的退税。该计划的另一内容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如翻修学校、重建道路和桥梁等。奥巴马特别指出, 目前有约3.5万所学校亟待翻修,这些基建工作将增加建筑工人以及数以千计的教师岗位。三天前,奥巴马在美国劳动节讲话中曾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能令超过100万失业建筑工人重返岗位。

  分析人士认为,这个新促进就业计划在内容上并不新鲜,奥巴马政府2009年推出的8300亿美元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也包括了这些内容,因此新计划看起来像上次一揽子刺激计划某种意义上的延续。而且这一新计划缺乏细节,比如计划所需资金规模,此前媒体预计耗资3000亿美元,但当天媒体称白宫官员透露耗资在4500亿美元左右,奥巴马在讲话中没有提及,预计下周将出台具体方案;资金从何而来,奥巴马也没有具体说明,只是表明了一个原则,即不会增加国家债务,将通过加大削减政府开支的力度、对富人增加税收等途径筹集计划所需资金;至于该计划将增加多少就业岗位,奥巴马表示很快将公布细节。在讲话中,奥巴马反复敦促国会“尽快通过这项计划”。

  失业率高企、经济复苏缓慢是奥巴马任内的头等难题,也将是明年美国大选的核心问题。美国劳工部的最新数据显示,失业率目前仍维持在9.1%的高位,在非洲裔美国人中失业率高达16.7%;私营部门新增1.7万个就业岗位,而公共部门削减1.7万个岗位,两者抵消新增就业岗位为零;而且上月工资水平停止增长。《华盛顿邮报》与美国广播公司的联合民调显示,60%以上的美国人不满意奥巴马的经济措施。《华尔街日报》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民调现实,约73%的受访者认为美国走错了方向,奥巴马的支持率跌至新低。对于即将到来的大选,只有40%的受访者表示会支持奥巴马连任,另有44%的受访者表示支持共和党人,这同6月份的局势相比形成逆转。奥巴马预算办公室上周预测称,如果没有促进就业的新措施,2012年失业率不会有太大改变,将维持在9%左右。而纵观美国历史,尚无总统能在失业率高达9%的情况下还能连任的先例。

  在此背景下,奥巴马的讲话吸引了各界的高度关注。美国媒体称,这一讲话重要性不亚于国情咨文。而且,自1990年以来,除了发表《国情咨文》,历届美国总统寻求在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讲的事情只出现过五次,其中三次涉及战争或恐怖主义活动,因此在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讲都是事关重大、迫在眉睫的议题。舆论认为,奥巴马不选择对民众进行电视讲话而是在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讲,是想直接给共和党施加压力。奥巴马当天表示,现在美国面临着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危机,是时候结束华盛顿的政治把戏,真正为促进就业而努力,并敦促国会尽快通过这项新计划。但共和党方面尽量低调处理奥巴马这一演讲的重要性,认为没有必要过渡渲染。参议院共和党领袖麦康奈尔认为,这一讲话“不是就业计划,而是奥巴马的连任计划”。

  对于奥巴马来说,促进就业新计划能否得到国会的认可是他面临的最大考验。共和党人表示同意给予奥巴马一定限度的支持,但表示坚决反对增加联邦预算赤字,反对增加富人税收。分析人士认为,国会的共和党人不会轻易通过奥巴马的提案,即使最终会通过某项方案,也只会经过艰难的协商在今年年末通过。市场对奥巴马计划的反应并不积极,观望情绪强烈,当天股市以下跌报收。摩根大通经济学家当天发布报告认为,奥巴马提案的大部分作用会被削减开支对经济增长的拖累抵消。民调分析师库克认为,美国民众可能已经不会再聆听奥巴马演讲了,或者可以说,他们至少就快按下“静音”键了。 (记者 王姗姗)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种卿】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