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对人民币汇率重回“8”时代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欧元对人民币汇率重回“8”时代
2010年05月18日 13:56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由希腊债务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不仅使欧洲经济前景阴霾重重,也使欧元汇率遭受重创,欧元不单对美元汇率连续暴跌,对人民币汇率也自5月5日开始再次告别“9”字头,重回“8”时代。5月以来,欧元对人民币汇率在短短半个月之内已贬值5.6%。业内人士表示,欧元贬值虽然对我国出口欧洲的企业不利,但对远赴欧洲的中国游客和留学生来说却是一个消费的大好时机,去欧洲旅游的游客不妨先在国内办一张欧元信用卡,这样最划算。

  欧元跌回“8”时代:

  今年人民币对

  欧元已升值16%

  记者从央行公布的人民币汇价数据中注意到,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人民币汇率一直紧盯美元,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在6.82至6.83之间窄幅波动。与此同时,人民币对欧元等非美货币的汇率走势,也与这些货币对美元的汇率走势基本一致。随着去年初美元的升值,去年1月中旬至3月中旬,欧元对人民币汇率也曾一度走低至8字头时代,这也是自汇改以来,欧元对人民币首次跌到9以下,随后,由于美元的贬值,人民币跟美元一起走弱,欧元重返9上方,并走出一波强劲上涨行情,至去年9月中旬,欧元对人民币汇率还曾回到10以上。

  但自去年底以来,由于希腊债务危机的不断恶化,欧元对美元、人民币等汇率一路走低。以央行公布的汇率中间价计算,去年12月31日,1欧元兑人民币9.7971元,而今年的5月17日,1欧元只相当于8.4279元人民币。按此计算,今年这5个半月以来,人民币对欧元已升值16.25%。

  算算欧元换汇旅游账

  带欧元回国越来越不划算了

  欧元对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不断降低,意味着欧元越来越不值钱了。对那些在欧元区国家工作和做生意的人来说,影响非常大。一位网友发帖表示,自己在欧洲做生意,由于欧元坚挺,每次回国都要带点欧元,今年3月份他又回了趟国,当时带回了2000欧元,可是到了国内以后才发现,欧元的汇率非常低,自己只换了1.8万多元人民币。而就在一年多以前他回国的时候,还换了2万多元人民币。由于欧元贬值,一下子就少了两千多元人民币。如果按现在的汇率计算,这2000欧元只能换到1.6万多元人民币。“下次我再回国的时候,再也不带欧元了。”他说。

  给在欧洲留学的人寄钱少了

  欧元汇率的下降,对在欧洲留学或准备到欧洲留学的人来说则是好事。南京市民杨先生的儿子在德国读大学,每月的生活费用大概需要500欧元。杨先生告诉记者,以前每月自己都要划出5000元人民币作为儿子的生活费,兑换成欧元后给他寄过去,现在家庭的经济负担在无形中减轻了,只需要不到4500元人民币就能兑换到500欧元,省了500元人民币。“我打算趁欧元贬值多换点欧元,一次性多给儿子寄点钱过去,万一以后欧元又涨上来,又要多花钱。”杨先生表示。

  在欧洲购物相当于打9折

  对于到欧洲旅游和消费的国人来说,欧元贬值也是好事,现在去欧洲旅游和购物的价格相当于打了9折。据一位刚从欧洲旅游归来的南京市民曹女士介绍,中国游客在欧洲最喜欢购买名牌衣服、皮具等。这次她在法国买了一款LV女包,税前售价为430欧元,按照5月17日的中间价计算,折合人民币的价格是3624元,而去年12月31日,同样的包在巴黎却需要4287元,两者差价663元人民币,扣除12%的退税后,自己差不多省了580多元人民币。“在欧洲购买的商品价格越高,节省的人民币就越多,如果购买的是售价在1万欧元以上的名贵手表,差价可能高达上万元人民币。”

  去欧洲旅游最好办欧元信用卡

  未来欧元的前景,业内人士普遍不乐观,上周五,瑞银经济学家预计欧元对美元汇率将在年底前下跌至1.15美元,此前他们的预期为1.30美元。部分分析师甚至认为欧元未来将跌至与美元同价。这一情形在2002年时出现过。南京某银行理财分析师建议,在今年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欧元都将保持极低的利率,所以投资者不宜介入欧元理财产品,如果短期内需要持有欧元,可以购买一些保证收益的欧元理财产品以对冲未来可能的汇率损失。

  如果是出国留学需要换欧元,不需要一次性买足,可以按月购汇分次汇款至子女在海外的银行账户。而对想去欧洲旅游的市民来说,理财师建议,先在国内银行办一张欧元币种信用卡是最佳选择,等欧元贬值后用人民币来还款,非常划算;同时也可以使用人民币银联卡在境外刷卡消费,银联将统一按交易当日国内银行公布的对当地货币的人民币卖出价,将交易金额转换成人民币,发卡行则从持卡人账户中直接扣款,而且不收取货币转换费用,与用其他通道将货币二次转换,节省换汇成本。 (陈春林)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