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缩加紧影响信心 金属涨跌还得看“中国脸色”——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收缩加紧影响信心 金属涨跌还得看“中国脸色”
2010年02月25日 10:43 来源:国际金融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月25日起,央行将再度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预计从市场抽资约3000亿元。业内人士预计,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频率会加快,货币政策紧缩将致使金属期货震荡。不过市场人士表示,铜、铝、锌等金属期货品种的走势还要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复苏速度和需求回暖的程度

  收缩加紧影响信心

  2月12日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决定从2010年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月22日至24日金属期货市场连续回调,金属价格已回落至春节前的水平。

  海通期货分析师毛曦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央行在春节前就放出增加准备金率的消息,就是为了让市场有消化的时间,再加上国际商品市场上金属期货表现不错,预计准备金率上调对市场影响是短期的。”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准备金率上调意味着紧缩政策出台号角吹响了,加强了市场对加息提前到来的预期,对期货投资者的心理层面影响很大。许多期货投资者向记者表示,目前期货市场行情很难拿捏。常年关注沪铜的期民董先生向记者表示:“今年1月以来,行情先是一波大跌,然后又是大涨,现在又震荡调整,已经几个急转弯,我已经不敢一味看多了。市场现在处于政策转向期,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太多,太难操作了。”目前董先生以轻仓观望为主。

  以这种状态恐怕将贯穿金属期货上半年的行情,市场人士指出,流动性逐步收缩将会是今年趋势,但利率工具目前还不具备动用条件,加息还没有必要。所以,金属期货市场会处于一个短期回调以及中期盘整向上的走势,市场波动会比较频繁,任何利空消息或者收紧政策的出台都会对其造成较大的波动。

  毛曦则指出:“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也不大,全球实体经济仍处于缓慢复苏过程中。以往数据表明,在经济复苏初期,资源类资产价格上涨一般都限于实体经济的复苏,长期上涨势头基本确定,中间震荡过程难以避免。”

  重拾涨势要看需求

  货币政策的收紧打压了金属期货的金属属性,所以,金属期货的上涨更依赖于基本面表现。上海中期期货分析师方俊锋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金融属性逐渐削弱后,经济恢复所带来的金属真实需求情况将越来越吸引市场的注意力。”

  从全球金属供需来看,中国需求仍然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就拿铜来说,有机构预测2010年上半年中国铜制品的订单年比增长可能超过30%。因此,2010年中国对铜的需求仍将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从而限制铜价下跌的幅度。而中国铝、锌的需求也同样影响国际市场。

  对于国内金属期货市场来说,马上迎来的需求旺季将是金属价格能否重返涨势的关键时刻。光大期货分析师曾超向记者表示:“春节之后,国内工业、建筑等部门能否出现较强劲的增长,将是影响基本金属价格较为关键的因素。”

  不少市场人士对今年需求旺季仍然充满信心。从国内情况来看,目前金属材料下游消费领域良好增长局面将利多铜、铝、锌等金属价格。分行业看,国内房地产开发市场虽然面临国家调控冲击,预计今年增速较去年会有所减缓,但目前新房开工率仍维持在高位。2010年第一季度家电销售也继续保持向上趋势。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继续加大家电下乡力度,家电下乡限价的提高、家电以旧换新试点扩充计划都将进一步刺激家电的消费。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有望继续火爆,且1月我国汽车产销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开门红”。而2010年电线电缆行业对铜的消费结构也不会出现太大调整。

  宽幅震荡成主基调

  按照过往经验,每年开春之后随着气温的转暖,金属市场就将进入传统意义上的旺季,金属期货价格一般呈现上涨态势,特别是期铜每年三四月份将有一波上涨行情。

  海证期货分析师刘潇提醒投资者:“今年金属期货价格可能不会简单重复过往经验,一方面之前金属期货已经涨幅较大,透支了需求利好。另一方面,目前金属需求可能并没有市场想象的那么好,还存在不确定性。”

  曾超认为,2010年上半年,金属期货特别是期铜的走势,宽幅震荡将成为主基调。

  经过本轮回调,市场对于主要经济体收紧流动性给期铜市场带来冲击的敏感度有所减弱,即使金属期货呈现旺季不旺的现象,后期出现恐慌性下跌的可能也很小。

  总体来看,2010年上半年,中国对金属的消费仍将维持在一定高度。金融属性削弱后的金属期货价格将得到供求关系的支撑,料价格出现大幅下跌的空间有限,但是大幅上涨同样可能性不大,分析师表示,投资者可以维持轻仓日内短线思路做单。( 张竞怡)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