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持续疲软 “黑金”闪亮推高全球升息预期——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美元持续疲软 “黑金”闪亮推高全球升息预期
2009年10月22日 10:51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最近一周,美元疲态依旧,“黑金”(原油)取代黄金成为商品市场焦点,原油需求回升的预期成为油价冲破80美元/桶的主要动力,其代价则是通胀预期升温。如果这种趋势持续,全球央行的升息步伐或将快于预期,G20会议以来,各国央行所期待的全球经济温和滞胀的平衡也将被打破。

  到6月中旬,油价从39美元/桶反弹至70美元/桶上方更多体现出原油的金融属性,而10月以来,油价的升势则主要表现为商品属性。尽管美国汽油库存降幅超出预期缺乏说服力,因为该数据是建立在炼油厂减产基础之上的,而并非需求复苏,但市场依然从美国能源情报署(EIA)、国际能源署(IEA)、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三大机构相继上调全球原油需求预测中寻求到了做多油价的理由。

  当前投资者关心的问题是如何研判油价后期走向及其对于通胀预期的影响,毕竟后者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量化政策退出乃至升息的时机。我们还是从金融属性和商品属性两个角度来分析油价走向。从目前情况看,美元中期贬值趋势似乎已成为市场普遍预期,业界的普遍观点是美元后市贬值的空间或将有限,速度也将放缓,因此,相对于金融属性,商品属性将成为左右油价后期走向的主导因素。

  如果说历史上前三次石油危机根源于地缘政治,那么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将面临供需双层面的永久性冲击。从需求端看,虽然各国经济复苏进程不同,但趋势已较为明确,IEA和OPEC分别将2010年全球原油日需求预测上调至8610万桶和8490万桶。而且,伴随着中国及印度两个人口大国工业化进程的继续推进,预计全球原油需求未来几年仍将稳定增长。

  而在供给端,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胡柏提出有限资源消耗的“胡柏峰值”概念,认为有限资源的产出将在资源消耗一半时达到产出峰值。从目前情况看,原油的“胡柏峰值”已经出现,全球原油日供应量基本已在8500万桶水平触顶;面对不断贬值的美元,集中了全球主要剩余产能的OPEC当然也没有增产的动力。由此可见,原油的供需缺口将在2010年后表现得更为显著,这也决定了油价中长期向上的趋势。

  G20会议以来,全球经济朝着温和滞胀的方向迈进已为各国所接受,以美联储为首的各央行均表现出对通胀预期的驾驭能力,各主要经济体把低利率政策维持到明年已达成共识,但这其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就是油价和美元。因为伴随着实体经济复苏,刺激政策退出的基准将由经济复苏、就业恢复两个变量转变为经济、就业和通胀三个变量,如果通胀预期迅速升温,而某个主要央行在控制通胀预期中犯下错误,全球通胀失控,那么,政策退出乃至升息的进程也许比预想的要早,因为恶性通胀比经济二次探底更为可怕。

  目前反映通胀预期的美国各期限国债与通胀保护债券(TIPs)利差均已升至去年9月初即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如果油价持续飙升,势必将带动其他大宗商品突破近两个月来的盘整格局,那么,在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双重作用下,通胀预期将迅速膨胀,全球央行升息进程或将快于G20会议所达成的共识。

  另外,还不能忽视油价对于美元的反作用力。由于美国是原油净进口国,如果油价持续攀升,那么,金融危机以来大幅收窄的贸易逆差将再度扩大,进而对美元汇率构成压力,毕竟从长期看贸易逆差是拖累美元的主导因素。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向全世界展现出其对于通胀预期的控制力,目的在于让美国国债的债权人接受当前相对较低的收益率,事实证明到目前为止其策略是成功的,但如果油价涨、美元跌的循环效应持续,不排除国债持有人抛售的可能性,而美联储升息也将成为被动选择。

  链接

  10月6日,澳大利亚央行政策委员会决定将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至3.25%。

  10月10日,英国央行称将维持基准利率于0.5%不变,并保持1750亿英镑的量化宽松规模不变。

  10月20日,加拿大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25%不变。

  10月20日,澳大利亚央行发布了10月政策会议纪要,澳大利亚央行有关通胀言论的增加强化了金融市场普遍的观点,即澳大利亚央行准备在未来几个月和2010年继续提高利率,寻求恢复到正常的5.0%左右。(董凤斌)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