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加剧 世界经济二次探底几率上升——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欧债危机加剧 世界经济二次探底几率上升
2010年05月10日 09:48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欧债危机加剧 美国失业率上升至9.9%

  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有多大?记者发现,我国对欧洲的出口会受到首当其冲的冲击,一些资金也会流出中国,而对中国的银行金融资本的影响则很小。

  尽管欧元区领导人上周五正式批准救助希腊的计划,但欧美金融市场仍继续动荡,泛欧道琼斯Stoxx 600指数上周下跌8.7%,创自2008年11月21日以来最高周跌幅。而刚公布的美国4月失业率增至9.9%,高于市场所预期的9.7%,美国道指全周下跌5.7%,纳指下跌了8%。市场认为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几率进一步上升,中国出口受此的影响最快将于下月反映出来。

  欧债危机远未到底?

  花旗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彭程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欧洲债务危机还远未到结束的时候。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都有非常类似希腊的债务问题,目前IMF及欧盟答应借款1100亿欧元帮助希腊渡过危机的想法是不现实的。首先,救助方案的前提条件是,希腊必须实行在国内已受到多方阻力的紧缩方案。据统计,即使是获得此次援助后,其债务与GDP的比率也会上升,并在2013年达到最高点,为149.1%。

  “经济下滑,没有经济收入的增长,赤字怎么可能消退呢?”彭程认为,“希腊债务是必须且肯定要重组,否则希腊的财政可持续性就不可能实现。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市场还是希望一系列救助措施可以避免债务的重组。”

  做好危机加剧的准备

  著名经济学家谢国忠指出,当刺激政府导致通货膨胀时,利率必然升高,这将导致全球经济的再次探底,这个时间可能是2012年。而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表示,希腊主权危机暴发,实际上是把欧盟拯救方案逼上了必须全面解决欧盟成员国主权债务危机的不归路,要在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的问题显示后,才可见危机底部。

  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李籁思认为:“要做好希腊危机对未来第二轮影响的心理准备。如果此次援助计划有助于希腊摆脱困境,那么最易受到影响的当属欧陆银行。有些亚洲经济体也可能会受到希腊危机的影响,但鉴于其它资金流入亚洲以及其它的新兴经济体,因此此次的影响可能有限。”

  欧债危机对中国影响

  出口减少 热钱流出现苗头

  影响一

  对欧盟出口大受打击

  中国对欧洲的出口占到总出口量的20%,其地位比美国市场还大。自2009年12月以来,人民币对欧元的实际汇率已升值了15%以上。中国出口商的利润在10%左右,就意味很多出口商如果不能成功涨价的话,其利润已经没了,如果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涨价,可以想象中国商品在欧盟会遇到怎样的困境。省经贸厅一位负责人表示,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最快在下个月的数据中就会有体现。出口的影响会传导回国内至实体经济及金融市场。

  影响二

  一些资金或加速流出中国

  彭程认为,欧债危机导致全球避险情绪加重,资金纷纷回流美元。此外,欧洲原本在全球各地的资金有回流欧洲救急的需要。双重因素下,一些资金会加速流出中国。

  上次美国债务危机发生时,2008年底到2009年初的半年里,热钱流出中国2000亿美元。这种情况也会发生在眼下的中国。不过预计量不会比上次大。

  今年一季度国家外汇储备增加479亿美元,而一季度贸易顺差为144.9亿美元,一季度我国直接投资为234.4亿美元。一季度的外汇储备-贸易顺差-直接投资=99.7亿美元。也即一般意义上理解的热钱在一季度仍是流入中国达99.7亿美元之多,但少于去年12月流出中国的121亿美元热钱。此外,仅仅是2009年第二季度热钱流入中国的规模就达千亿美元。

  中资银行业的影响则是不大的,因为中国银行对欧洲的借贷规模很小。

  各国救市

  日本又向市场紧急注资

  受欧美金融风暴的影响,日本银行(央行)7日宣布,即日向银行、证券公司等进行即时资金交易的短期金融市场注资2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534亿元)。这是继去年12月迪拜危机后日银再次向市场紧急注资。

  欧元区面临抉择的关头

  法国巴黎银行和花旗集团分析师表示,“这可能将促使欧洲央行寻求避免市场再次出现2008年那样的动荡。欧洲央行第一步需要软化此前宣布的逐步减少流动性的立场。”

  李籁思表示,大的主权国家除非结成政治联盟,否则其货币联盟不可能延续。(陈海玲)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