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贷款增8.67万亿 银行信贷:调结构防通胀——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前三季度贷款增8.67万亿 银行信贷:调结构防通胀
2009年10月23日 09:52 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8.67万亿元,同比多增5.19万亿元——

  9月份新增信贷数据超出市场预期,达到5167亿元,较7月份的3559亿元和8月份的4104亿元继续明显回升。至此,前三季度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8.67万亿元,同比多增5.19万亿元。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运行已过三季。在国内经济复苏迹象日趋明显的情况下,未来的运行趋势颇为引人关注。

  信贷投放 渐趋平稳

  9月数据超出市场预期,特别是新增贷款5167亿元,超出此前3000亿元的市场预期。与上半年国家项目拉动的大量信贷投放不同,三季度各月信贷平稳增长,说明当前实体经济对信贷资金存在真实需要,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和企业活跃度进一步增强。

  事实上,多家大型银行已对信贷策略进行一定调整,平稳增长正在成为共识。有数据显示,9月份新增的5167亿元贷款中,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分别增加1105亿元和154亿元,增幅均为年内新低,合计占比由今年前期的50%-80%剧降至24%。两类银行之外的政策性、城商行、农信社成为信贷主力,新增贷款猛增至3908亿元。

  截至9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狭义货币供应量(M1)继续呈现同比、环比快速增长局面。其中,体现微观经济活跃度的M1增速16个月来首次超过M2,同比增长29.51%,增幅比上年末高出20多个百分点,最终M2和M1之间形成“倒剪刀差”。这表明经济活力提升,实体经济消费与投资的动力增加,经济活动逐渐走出偏冷区域,回归均衡增长区间。

  值得关注的是,三季度外汇储备增长幅度明显,显示国际短期资本重新流入中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随着四季度及明年出口复苏预期及贸易顺差上升,外汇储备将不断攀升;而美元大幅贬值,以及经济明年环比增速加快的预期也将吸引大量资本流入。

  继行宽政 防微杜渐

  有人提出,下半年新增信贷的大幅回落,是否是央行货币政策紧缩的结果?

  应该客观看到,这首先是商业银行出于降低风险考虑的自然反应。今年前8个月,我国银行信贷激增8万多亿元,下半年受资本充足率等指标约束,各家银行的贷款增长空间自然有限。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就在日前表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强风险管理,预计年底前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可达150%。在银监会对风险的密切关注下,估计金融机构在今年最后一季的贷款增速将继续表现稳健,确保银行体系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在控制总量的同时,信贷结构正发生明显变化。

  10月15日,国家发改委再次公开警示产能过剩问题,提出将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这6个行业作为调控的重点。同时列出了电解铝、造船、大豆压榨等产能过剩矛盾比较突出的行业,希望引起各部门、各地区的重视。随着宏观经济走势的变化,在目前信贷规模收紧的情况下,银行无疑会主动收紧对产能过剩行业、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信贷,提高贷款门槛。

  “压”的同时也有“保”。央行发布的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三季度例会提出,要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加强对农业、中小企业、促进区域发展、节能减排等薄弱环节和领域的支持,努力增强信贷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持的均衡性和可持续性。在保持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贷款合理增长的同时,引导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向有效推动民间投资和消费增长等方面倾斜。

  无论是从前三季度还是从9月份的数据来看,货币政策都属于适度宽松的范畴,这也打消了市场对“宽松货币政策会否转向的”疑惑。不过,在全球通胀预期不断强化的情况下,未来中国经济需要把处理好保增长、调结构与防通胀的关系做为宏观调控的重点。

  央行副行长马德伦日前强调,当前要把握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坚定不移地维持适度宽松的总体取向,使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复苏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同时他表示,当前货币信贷增长要考虑经济增长态势尚不稳固的现实,同时要高度重视货币政策效应的时滞因素,今年已投放的大量信贷未来仍将发挥作用,防止市场流动性变化对资产价格和消费价格造成影响。(记者 温源)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