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全球机会盘地 市场预期明年将赶超日本——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中国成全球机会盘地 市场预期明年将赶超日本
2009年11月16日 09:44 来源:理财周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1月11日,中国10月重要经济数据出炉,总体呈继续回暖态势。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催化下,随着中国经济复苏趋势不断强化,市场普遍预期中国明年有望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也预示着,中国机会的突显。

  “危机过后,全世界由G2组成”

  毫无疑问,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了过去的金融市场秩序,但也给各经济体金融市场的此消彼涨提供了机会。

  对此,瑞信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形象地比喻:“中国是青年,摔了跟头,爬起来拍拍屁股就没事了。美国是40岁的中年,摔下去腰扭了,不会有致命问题。美国的求变能力是世界一流的,美国联邦政府、联邦储备局、国会齐心协力要把美国拯救出来。而欧洲是60岁的老年人,他自己没有摔跟头,是美国人推的,但摔下去骨头就断了。欧洲的求变能力决定了欧洲在复苏中间缺少灵活性。日本是80岁的老人,80岁老人摔一跤后果显而易见,日本的人口老化问题极其严重,没有内需。日本靠的是出口,而又把出口的重兵分布在美国。”

  “这场危机后,全世界不再需要G20,而由G2组成。”陶冬说:“发达国家有一批人出现结构性的回落,变成没落贵族;新兴市场国家中间的精英会有所上升。这就组成了世界新的中产阶级,而世界的两级一个姓美、一个姓中。”

  “中国周期”第二年

  去年9月,《理财周报》曾在封面上打出“中国周期”这一口号。确实,全世界都在看中国怎么做。

  其实,早在今年6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的年度报告就首次承认,若日本经济继续恶化,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在今年或明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半年一度的《世界经济展望》中,预测日本今年经济收缩5.4%,明年则仅增长1.7%。至于中国这个第三大经济体,估计今年增长8.5%,明年则进一步升至9%。

  “PMI指数最早说明了中国经济复苏的事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说:“PMI即采购经理指数,也被称为格林斯潘荒岛指数。因为格老称,如果把他丢到荒岛上,只能选一个指数来决定宏观经济政策,那么就是PMI指数。一个年轻的基金经理今年赚了大钱,就是因为他看到PMI指数从去年11月最低39点之后,以非常稳定的姿势上扬,到了3月后稳定在50以上。”

  “所以,去年10月、11月是这一轮经济周期阶段性的底部。而这一轮周期的阶段性高点应该是在明年第一季度。”巴曙松说:“在中国明年有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情况下,我们不应低估国内消费增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同时,目前大量的国际资本在流向亚洲、流向中国,从近几个月的数字来看,这个势头在加速。"

  “出口是明年经济超越今年的原因”

  海关总署11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中国出口1107.6亿美元,同比下降13.8%,较9月收窄1.4个百分点,为今年最低降幅,月度出口连续四个月超千亿美元。

  外需好转使得中国出口得以改善。摩根大通中国证券和大宗商品市场主席李晶认为,10月的PMI显示外部需求持续改善,近期结束的广交会也提供了乐观的理由,美国、欧盟采购商人数明显增加。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出口降幅收窄的趋势仍能延续,出口11月转正的可能性很大。

  “明年中国经济实现两位数增长的重要动力将来自于出口。相对于今年中国出口的下滑,明年有望实现5%-10%的增长。”美林证券经济学家陆挺表示,出口的变化正是明年中国经济增长超越今年的原因。

  “中国符合所有资金流向的偏好”

  “中国资本市场面临机会。”陶冬表示,目前中国是最大也是最为亮眼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国是金融危机潜在的受益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地区,是金融市场最发达、信用扩张工具运用最多的市场。与欧美市场相比,中国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要小得多。尽管金融危机蒸发了数十万亿美元的账面财富,但全球资金并未干涸,而且正在市场上寻求资金流向的最佳方向,实现收益。

  一般而言,国际资金流向符合以下偏好:经济复苏较快的经济体;被低估但相对安全的市场领域;货币被低估的市场。陶冬表示“从此意义上来说,中国符合以上资金流向的偏好。因此,这一次金融危机给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作者:汤雅婷)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