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突围贸易争端最终要靠实力说话——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专家:突围贸易争端最终要靠实力说话
2009年11月26日 14:31 来源:新闻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奥巴马访华余温未退,美国再次扛起贸易保护大旗。一项约27亿美元的油井管反倾销案再次让中美贸易蒙上阴影。在屡次谴责美方做法,诉诸WTO争端机制之外,业内专家认为,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或许是应对贸易争端的根治之本。

  [事件]美方扛起27亿贸易保护大旗

  美国商务部24日作出终裁,以中国油井管存在补贴为由,宣布将对相关产品实施10.3%至15.78%的反补贴关税制裁。该案涉及金额约27亿美元,是迄今为止美对华贸易制裁的最大一起案件。

  根据美国商务部发表的声明,美方认为中国产油井管存在政府补贴,受此影响,该产品在美国销量大幅增长,因此,美方决定对其实施反补贴制裁。其中,一家天津企业产品被课以10.36%的反补贴惩罚性关税,一家浙江企业则被课以15.78%的惩罚性关税,其他大部分企业被课以13.2%的惩罚性关税。

  早在11月5日,美国商务部初步裁定,对中国输美油井管征收最高达99%的反倾销税。此次是以量计算美国对中国输美产品采取的最大规模的一次贸易行动。美国商务部宣称,在美国销售的从中国进口的油井管价格低于正常水平,因此美国决定对相关中国公司征收36.53%到99.14%的初步反倾销关税。

  据悉,在2006年至2008年间,美国进口的中国油井管增加了两倍多,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08年进口总额达26亿美元。此次反倾销调查是由美国联合钢铁工会请求美国政府所发起的。

  [商务部回应]美方做法属于“歧视”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25日就美对华油井管反补贴终裁发表谈话说,美方继续沿用其反补贴初裁调查中的歧视性做法,错误认定存在补贴并任意提高反补贴税率,中方对此表示坚决反对。

  姚坚指出,美方的歧视性做法主要在于:

  一是不顾客观事实地错误认为,中国企业采购的生产油井管所用的所有圆钢都构成补贴;

  二是无视中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错误地认定中国政府通过干预圆钢的供应市场而扭曲了圆钢的市场价格,拒绝中国政府和企业提出的国内市场价格信息,执意使用其他国家市场价格作为比较基准,人为抬高了所谓的补贴幅度。

  他表示,美方在补贴认定和计算方面的错误做法,极大地损害了中方的利益,是中国政府和产业界都不能接受的。这些错误做法已在其他案件中被美国法院裁定为不当,中方督促美方正视客观事实,采取有效的措施纠正错误做法。

  姚坚重申,美方应当恪守二十国集团峰会的承诺和前不久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避免滥用贸易救济措施。

  [现象]全球贸易争端中国最吃亏

  本轮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低迷,似乎已触底显露向好迹象,但贸易保护主义风潮却仍风头强劲。中国早已成为国际贸易争端的靶心,截至2008年,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成员,连续3年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

  10月6日,欧盟裁定中国输欧无缝钢管对欧盟产业构成损害威胁,决定征收17.7%至39.2%的最终反倾销税。而随后一天,美国商务部也宣布,将对中国出口的无缝标准管、管道管和压力管展开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最近,奥巴马政府对中国产品连出重拳,据统计,自一月奥巴马就职以来,奥巴马政府已经对中国产品开展了至少十次“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中国WTO研究会常务理事何伟文分析,经济衰退对产业的影响是滞后的,这个滞后期通常是半年到一年,而经济衰退对就业的影响一般将长达一年,失业率的上升必然增大保护主义的压力。他认为,在全球经济明显复苏一年后,这股贸易保护主义风潮才可能慢慢减退。

  [解决]突围争端要靠实力说话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教授表示,中国目前还是处于中游的产品制造环节的国家,仅靠低廉劳动成本的优势获得全球制造业加工厂地位,虽然就业压力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但是所创造的附加价值是有限的。 “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企业应对贸易保护的能力,还是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升级的步伐。”

  他指出,要减少日益频繁的外部贸易投资摩擦和缓解国内巨大的就业压力、中国的 “话语权”不靠 “金钱”靠 “实力”。

  从供给面上讲,中国政府应该要努力改变自己在产业链上处于中低端的不利格局,通过产业自主创新等方法来挑战美国的上游地位,同时,通过沿海有条件的部分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力图获得产品价格的定价权和产品服务所创造的更高的附加价值,尤其是强化金融体系的战略来管理好自己的财富和扶持创新的努力。(王毅鹏)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