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率”齐升 货币收紧“序曲”奏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双率”齐升 货币收紧“序曲”奏响
2010年01月13日 10:53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适度宽松”的退出已然迫近?

  在5天内连续上调3月期和1年期央票利率后,央行又出人意料地宣布存款准备金率也要上调!

  昨日(1月12日)晚间,央行发布公告称,从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增强支农资金实力,支持春耕备耕,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上调后,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16%,这也是2008年9月至12月连续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后,央行的第一次上调动作。

  昨日早些时候,央行上调了1年期央票发行利率,8个基点的上调幅度远超市场预期;昨日进行的2000亿元28天期正回购量,也创下历史纪录。

  专家认为,一天之内连续上调1年期央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央行货币政策“收紧”序曲正式奏响。

  原因:都是信贷惹的祸

  “出乎我的意料,估计也出乎其他99%人们的预料。”在得知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后,建行经济学家赵庆明这样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不久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在“2009中国金融论坛”上表示,由于外部条件的复杂性和公众理性预期难以充分实现,央行目前仍要用多种工具进行货币政策调控,比如存款准备金率和利差调控手段就需要强调。这一表态引发市场对于上调存准率的种种猜测,但绝大多数人没有猜到会在此时上调。

  央行先后上调1年期央票发行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无疑都是信贷惹的祸。

  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年初信贷投放出现猛增苗头,央行调控信贷投放、回收流动性的任务十分紧迫。此前有市场传言称,1月第一周新增贷款大约6000亿元。如此迅猛的信贷增速,与央行工作会议制定的政策基调背离,也引发了监管层的极大关注。

  赵庆明说,央行连番出手,无疑是针对近期银行过多过快放贷的情况。一天之内连续动用“双率”工具,央行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平衡银行放贷,调控通胀预期。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表示,目前信贷增长过快,通胀压力增加,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收紧流动性,引导商业银行均衡放贷。以2009年11月末我国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9.27万亿元计算,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冻结银行资本约3000亿元。估计银行此后的信贷投放会有所收敛。不过,预计1月份信贷增量仍将超过万亿元大关。

  目的:应对通货膨胀压力

  新年伊始,央行接二连三的实质性动作,已然奏响了货币政策“收紧”的序曲。

  12日,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发行了200亿元1年期央票,创下了8周以来的新高,其发行利率为1.8434%,较上期上调了8个基点。与此同时,央行还进行了2000亿元28天期正回购操作,发行量创下历史新高。

  由于28天期正回购操作发行量对冲了大部分到期资金,本周央行已提前实现资金净回笼,为连续第14周净回笼资金,累计回笼8510亿元。

  “央行上调(1年期央票)利率无疑是货币政策收紧的信号。”某资深债券分析师告诉记者,随着CPI转正,通胀苗头已经开始显现,而年初信贷大幅放量会导致通胀压力的进一步加剧。

  另外,自去年11月底以来,1年期央票发行量一直处在100亿元至120亿元的水平,而本周1年期央票发行量终于开始扩大。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公开市场的新一轮微调中,1年期央票将重新发挥重要的作用。

  专家:货币“拐点”未到

  在相继启用央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这两组货币政策工具后,市场最关心的无疑是央行何时会加息。

  对此,郭田勇表示,近期央行加息可能性不大。他说,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仅是央行对货币政策的“微调”。由于加息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相对较大,如果货币政策没有到转向的时候,央行一般是不会加息的。

  赵庆明进一步指出,加息的主要目的是应对通货膨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今年还仅停留在温和的通胀阶段。此外,热钱流入也是央行重点考虑的因素。目前中国的利率已高于美国,如果中国先于美国加息,热钱势必还将大量涌入,可能会对经济复苏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近期央行基本不可能加息。

  交行金研中心表示,2010年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预计全年CPI同比涨幅在3%~4%之间,与10%左右的经济增长水平相比,仍属温和上涨。不过,上述资深债券分析师还是指出,目前市场的加息预期已很明确,年内肯定会加息。根据央行提前上调央票利率来判断,预计一季度末央行就可能会动用利率工具。( 曾春)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