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多地出现用工荒 珠三角发出强烈需求信号——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沿海多地出现用工荒 珠三角发出强烈需求信号
2010年02月22日 03:58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珠三角发出强烈用工需求信号

  春节假期刚刚结束,东莞企业用工需求强劲,珠三角发出强烈的用工需求信号。

  贵阳农民工卢盛才春节前在佛山市三水区立邦模具厂做焊工,每个月能挣2500至2600元“通常都是有活干时,公司老板给我打电话,商定好工资之后,我就开工。今年老板再打电话过来,我说一定要把工资提高到3000元才来。”卢盛才说。

  卢盛才认为,今年广东的就业形势很好,不愁找不到工作,他的很多老乡回家前就被预订,一些人过节的时候就接到几个电话要求提前回来上班。

  万宝至马达(东莞)有限公司在春节前的招工淡季就开始制订新一年的用工计划,开始反季节招工,为开春用工高峰进行人员储备。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张润齐介绍:“2009年初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公司才有七八百人,但到年底已经恢复用工达2300人,2010年公司还将开新的生产线,对用工有很大的需求。”

  东莞市劳动局的统计数据清晰地说明目前企业缺工的整体状况。从东莞市劳动力市场情况反映来看,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企业确实出现批量急招普工,并存在招工难的情况。估计目前岗位需求量约35万个,其中流动变动约15万个,缺口约20万个,岗位需求中普工需求占80%。

  东莞市劳动局就业办公室主任萧欣欣指出,随着经济转暖,企业订单增多,用工需求急剧攀升。之前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性裁员出现的用工缺口仍没有完全恢复,生产需求的增加导致了补员和新增用工双向叠加。

  福建技术工人需求缺口大

  记者 沈汝发 厦门报道 记者从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了解到,福建省对熟练工的需求缺口较大,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位居行业用工量前三位。

  经过对福建省9个设区市的人力资源市场及部分县(市、区)级人力资源市场的职业供求登记分析,2009年第四季度,福建省的劳动力供求总量达到150多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加近60万人次,其中岗位需求登记80.9万人次,求职登记69.31万人次,缺工10万多人次。

  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据着行业用工量的前三位。统计显示,制造业需求391638人,占48 .41%,批发和零售业需求89369人,占11.0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需求85798人,占10.61%。

  统计显示,福建省需大于求的职业排前5位的分别是:鞋帽制作工缺口10745人、普工缺口6955人、纺织针织印染工缺口6736人、力工缺口4457人、裁剪缝纫工缺口3802人。另外,电子器件装配工、推销展销人员、促销员、电子器件制造工、粮油食品饮料生产工等也很紧缺。

  “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的回暖是导致劳动力供求总量大幅增加的重要因素。”福建省劳动就业中心有关负责人分析说,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一度进行人员调整导致大批工人返乡或流向其他地区,随着经济回暖,企业订单增加导致用工需求大幅上升。另外,国家相继出台的惠农政策使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外出务工农民明显减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的用工短缺。

  杭州节后出现“招工难”

  记者 张道生 王菁婧 杭州报道 春节刚过,在用工大省浙江省的省会杭州,外来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招工难”现象,每天来求职的人数还不如招聘的人数多。

  年初六就开门的杭州外来劳动力市场,明显没有往年热闹。这两天来,入场求职的农民工稀稀拉拉,每天的数量只有500人左右。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市场内企业提供的岗位数却有将近1万个,招工单位372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1个单位,近4600个岗位。

  在杭州外来劳动力市场内设点的弘娜职业介绍所工作人员毛国华对记者说:“跟往年比,这两天来找工作的农民工数量要少一点。”对于为何出现这样的情形,毛国华也表示纳闷:“好像这几年一年一年在递减,今年总的来说,我估计来的农民工数量也不会太多。”

  一些在场的招工人员告诉记者,眼下劳动力市场上供需的一冷一热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除农民工返城高峰期没有到来外,许多农民工找工作时还抱着“先看看再说”的心态。来自浙江台州的农民工赵心宁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对记者说:“我也不知道要找份什么样的工作,先过来看一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有好的就干,不好就再找。”

  “目前不同工种的供需不平衡已经成了一大难题,熟练工、技能工等高素质农民工缺口非常大。”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局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一处处长向明华说。

  记者 陈冀 黄浩苑 广州报道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