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新规能否有效减少呆账坏账?——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贷款新规能否有效减少呆账坏账?
2010年02月23日 10:1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国银监会20日宣布,《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已于近日正式施行。这两个办法与之前施行的《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并称“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以下统称贷款新规),初步构建和完善了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法规框架,将作为我国银行业贷款风险监管的长期制度安排。中国银监会缘何出台新规?新措施能否有效防范风险?将给信贷市场带来怎样影响?中国银监会相关负责人回答了记者提问。

  完善中国银行业监管制度

  据该负责人介绍,贷款新规是我国银行业综合监管制度的一部分,也是中国银监会实施依法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台贷款新规,将有利于银行贷款风险监管制度的系统化调整与完善,促进贷款业务的健康规范发展。

  面对近年我国金融资产显著增长,信贷资产规模迅速扩张的状况,如何保障贷款资金的安全,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已经成为银行日常经营和银行监管的重要责任。为履行好这些责任,银监会自成立以来就以系统化、规范化为指导致力于逐步建立健全各类风险监管制度规章,贷款新规是一揽子贷款业务监管法规修订与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银行金融机构而言,贷款新规有利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贷款的精细化管理,促进公平竞争和科学发展。贷款新规借鉴了境外银行贷款业务的通行做法,从加强贷款全流程管理的思路出发,要求将贷款管理各环节的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岗位,并建立贷款各操作环节的考核和问责机制,实现贷款经营的规范化和管理的精细化。

  贷款新规还有利于规范和强化贷款风险管控,保护广大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支持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贷款新规的出台,将有利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贷款风险管理水平,优化信贷结构,提高信贷管理质量,保障贷款业务安全运行和长远发展。同时,促进贷款资金真正流向实体经济,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

  借鉴国内外做法和意见

  该负责人表示,贷款新规在起草过程中,多方征求意见,反复论证和讨论修改,充分考虑了境内外做法和各方意见。

  《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共分八章四十二条,核心内容一方面是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测算借款人的营运资金需求,审慎确定借款人的流动资金贷款的授信总额及具体贷款的额度,并据此发放流动资金贷款,不得超过借款人的实际需求超额放贷。另一方面,强调对流动资金的支付和贷后管理,加强对回笼资金的管控,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借款人所属行业及经营特点,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测,分析借款人经营、财务、信用、支付、担保及融资数量和渠道变化等状况,掌握各种影响借款人偿债能力的风险因素等。

  《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共分八章四十七条,其要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强化贷款的全流程管理,推动商业银行传统贷款管理模式的转型,提升商业银行个贷资产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倡导贷款支付管理理念,强化贷款用途管理,提升商业银行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同时防范借款人资金被挪用;强调合同的有效管理,强化贷款风险要点的控制,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强调加强贷后管理,提升信贷管理质量;明确贷款人的法律责任,强化贷款责任的针对性,构建健康的信贷文化。

  确保贷款新规及时推进

  就中国银监会如何保证贷款新规贯彻落实这个问题,该负责人称,银监会今年将把推动落实贷款新规作为工作重点之一,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真正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树立“实贷实付”理念,建立全流程的精细化信贷管理模式,注重从源头上控制信贷资金被挪用风险,为贷款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提供制度保障。

  首先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认识,准确理解贷款新规的监管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规范、统一地遵循贷款新规的要求,制定管理细则和操作规程,做好组织架构、信息系统、合同文本修订等准备工作。银监会将加强督促引导,按照已确定的实施时间表,及时严格推进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齐步走”,防止不公平竞争,并结合有关业务的现场检查,加强对落实贷款新规情况的检查,以检查促落实。

  其次,银监会将严格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贷款新规开展业务,做好对客户的宣传和解释工作。贷款新规实施后,银监会将跟踪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贷款新规的执行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有效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管理水平。

  第三,进一步加大宣传与培训力度,使贷款新规深入人心。银监会将通过多种途径,对贷款新规进行充分辅导和说明,争取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广大金融消费者的理解与支持,为贷款新规的深入贯彻落实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特别是要让广大客户知晓贷款新规对保护其利益的好处,提高执行贷款新规的自觉性。(记者 郭万盛)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