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账本”透露中国预算审查新动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国家账本”透露中国预算审查新动向
2010年03月11日 07:29 来源:新华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国2010年的预算报告首次公开披露了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并报告了落实全国人大监督意见的情况。这些新增内容显示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正采取硬措施进一步加强对预算的监督。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常委会预算工委主任高强接受专访时表示,这些变化体现了中国国家预算正逐步趋于完整,也体现了全国人大预算审查和监督实效性正在增强。

  在全国人大正在审查的预算报告中,国务院首次向全国人大报告了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安排,以前主要报告一般公共预算,不包括政府性基金预算这项内容。

  今年的预算报告显示,汇总中央和地方政府性基金收支,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18704.49亿元,支出19360.2亿元。

  这些巨额资金是首次从预算外纳入到预算中。“以前大量预算外收支未纳入预算,不向人大报告,脱离人大监督。”高强说,“今年国务院将预算外收支通过不同形式纳入预算管理,向人大报告并接受监督,对于增强预算完整性、预算执行的规范性和预算监督的严肃性有重大意义。”

  中央和地方土地出让收支也是首次现身预算报告。报告显示,2009年中央获得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收入274.94亿元,地方获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3964.76亿元。

  高强说:“有些土地出让收支编制得不够细,不够完整,今后还要逐步改进。但与过去相比,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在全国人大刚刚通过的审查结果报告,则要求政府部门在2011年细化相关预算,全面准确反映土地出让收支情况,并进行专项审计。

  除政府性基金预算外,国务院今年首次向全国人大报告了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高强表示,这一预算目前覆盖范围还比较小,只限几个行业,国有企业税后上缴比例还比较低,税后利润分配还不够规范。“今后应逐步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上缴比例,规范企业税后利润分配。”

  高强还透露,即将广泛征求意见的预算法修改稿已明确规定,要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所有政府收入和支出都要纳入预算。这意味着这一规定实施后,“预算外收入”将成为历史。

  根据中国的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国家预算由国务院编制,提请全国人大审查批准;预算批准后,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共同努力,确保取之于民的钱用之于民、用出效益。

  近年来,全国人大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对预算的审查和监督,提出对预算审查要“关口前移”。高强说,“在进入法定程序审查前,人大预算审查部门就会加强与政府部门的交流沟通,确保监督审查从年头盯到年尾。”

  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成立于1998年12月,主要职责是协助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承担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预决算、预算调整和监督预算执行的具体工作。高强介绍说,去年以来,预算工委每月都要与财政部门就预算执行情况交换意见,努力实现审查监督的经常性。

  全国人大关于预算的审查结果报告,又提出了多项新措施,以增强人大对预算监督的实效性和权威性。

  针对预算向社会公布比较慢的问题,审查结果报告明确提出:“预算经批准后,应在15日内向社会公开。”

  高强说:“国家预算是公共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是应有之义。”

  2009年末,国内有媒体报道称,政府要在12月份突击花掉2万亿元。这件事让高强印象深刻。他说,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去年预算支出增加较多,而支出进度较慢,按人大批准的预算比较,到11月底全国财政还有2万亿元没有花出去。媒体以为这些钱要在12月份突击花出去,实际上很多钱是要结转下年使用。”

  针对这一问题,今年的审查结果报告明确提出,转移支付支出和代编预算安排的支出,除少量特殊项目外,应在6月30日以前下达完毕。高强说:“加快预算下达和资金拨付,对于推动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果,促进各项建设事业发展,都将发挥很大作用。”

  今年的审查结果报告明确提出,2011年,国务院要向全国人大报告基本建设、行政经费等社会关注的项目支出情况。

  “公车消费、公费出国、公务接待费”等行政开支一直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但目前在中国的预算报告里看不出这项开支。高强指出,这与现在的预算科目不够细有关。在预算科目中有政府购置费支出,却没有汽车购置费支出,有外交支出,却没有出国经费支出。

  “要做好这件事,政府部门要做大量基础工作。”高强透露,明年的预算报告将有一个附表,单独反映大家关心的几项开支预算。 周婷玉 邹声文 张宗堂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