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回应四大价格热点——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回应四大价格热点
2010年04月14日 11:41 来源:经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 国家已启动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规定的响应机制

  ○ 国家对大豆、油菜籽实行临时收储政策,有利于保持食用油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

  ○ 西南地区旱情对全国粮油市场价格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 国内粮食价格不会随国际市场同步涨跌,总体将保持基本稳定

  针对社会各界对物价问题的关注,记者13日走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请他对四大热点问题做出了回答。

  问:当前生猪价格下跌较多,政府打算采取什么措施?

  答:从去年冬至开始,全国平均生猪出场价格出现连续下跌。截至4月7日,全国36个大中城市生猪出场价格为每公斤9.68元,主要批发市场二等黄玉米批发价格为每公斤1.94元,反映生猪盈利情况的猪粮比价已下降到5∶1,显著低于6∶1的生猪生产盈亏平衡点。

  为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国家已启动了《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规定的响应机制。一方面,通过有关媒体向生猪养殖户发出预警信息,请他们调整养殖结构,主动淘汰生产能力下降的能繁母猪。另一方面,启动了中央储备冻肉收储措施。目前,已在受旱情影响较大的云南地区开展了冻猪肉收储,其他地区的收储工作也将陆续展开。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生猪市场调控的关键问题是,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进而造成后期生猪供应减少,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我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密切关注生猪市场动态,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继续促进生猪养殖结构调整,促使生猪市场供求平衡。二是督促落实国家各项生产扶持政策,加大疫病防控力度,努力稳定生猪生产,防止影响后期供应。三是部署地方启动地方冻猪肉储备的收储工作。四是鼓励大型肉类加工企业增加商业储备。

  问:近期国内食用油价格有所下跌,预计后期走势如何?

  答:据我委监测,4月初36个大中城市散装豆油和菜籽油零售价格分别为每市斤4.65元、5.35元,比1月初分别下降1.7%、0.9%。预计后期国内食用油价格将在目前价位上小幅波动。首先,从国际市场看,2008/2009年度全球油料市场供大于求,价格下跌较多,2009/2010年度世界大豆产量预计增产4500万吨,增幅达21%,创历史新高。全球油料市场将继续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后期国际市场油料油脂价格上涨空间有限。其次,从国内市场看,我国大豆进口量在去年创历史新高的基础上,今年以来大豆进口总量继续增加,1—3月累计进口大豆比去年同期增加8.8%,目前油脂加工企业原料和成品库存均比较充裕,国内油料油脂市场供应是有保障的。第三,近年来,国家对大豆、油菜籽实行临时收储政策,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同时,国家掌握了大量油料库存,食用油市场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有利于保持国内食用油市场和价格的基本稳定。

  问:西南地区干旱对粮油生产和市场价格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答:从旱情对粮油生产影响来看,西南地区旱情对当地小麦生长影响较大,对油菜籽生长、早籼稻播种有一定影响,由于目前大部分旱区中晚籼稻和粳稻尚未开始播种,对中晚籼稻和粳稻生产影响较小。

  总的来讲,这次旱情对全国粮油市场价格不会造成大的影响。从旱情对粮食市场价格影响看,西南地区旱情虽对当地小麦影响较大,但西南地区不是小麦主产区,西南五省区市小麦产量占全国的5%左右,其中受灾最重的云南省小麦产量仅占全国的0.7%,旱情对全国小麦总产量影响很小。旱情虽对部分地区早籼稻播种有一定影响,但我国小麦、早籼稻库存充裕,全国粮食市场供应是有保障的。从旱情对油菜籽价格影响看,西南地区受灾最重的云南省不是油菜籽主产区,其油菜籽产量仅占全国的2%;四川省受旱的主要是省内非油菜籽主产区。国内食用油消费60%依靠进口,价格主要受国际市场影响,旱情对国内食用油价格影响较小。

  问:国际市场粮价波动较大,对国内市场有什么影响?

  答:近几年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波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大幅上涨,危机爆发后大幅下跌的过程。而同期我国国内粮价保持了基本稳定、稳中略升的态势。

  我国粮价的变动是政府综合考虑农民的种植成本和收益等情况所制定的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控的结果,与国际市场关联度较小。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粮食连续六年丰收,库存充裕。目前国有粮食企业原粮总库存超过4500亿斤,库存消费比达40%以上,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17%—18%的安全线水平,分布比较均衡,粮食市场供应是完全有保障的。一段时期以来,国际市场粮食金融属性增强,受美元走势、投机炒作等因素影响,国际粮价波动难以避免。即便如此,国内粮食价格也不会随国际市场同步涨跌,总体将保持基本稳定。(苏民)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