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千亿级别经济盛宴 产业升级绝佳契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上海世博:千亿级别经济盛宴 产业升级绝佳契机
2010年05月06日 16:09 来源:通信信息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5月1日,上海世博会如约而至,全球瞩目。据上海世博会协调局消息,5月1日上海世博会开源首次迎客204000人次,开馆情况相当好,除了七个国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还在继续装修外全部展馆都已经开放。而从5月1日开始的半年乃至更长时间,世博经济诱人的效应更引人关注。根据研究保守预计,上海世博会的“产出影响”将达到794.77亿元人民币,其中“增量消费”为468.64亿元人民币。

  新华网评论即指出,世博会是晴雨表,也是助推器。它见证了一些国家的经济鼎盛繁荣,也曾在经济大萧条时推动了一些国家走出经济困局。因此可以说,上海世博会的到来为世界经济重建信心、振奋精神带来了契机,更是催生了全球投资新热点。

  世博经济:投资热点引人关注

  从全球来看,目前正值国际金融危机,是各国反思危机、重塑发展模式、寻求世界经济可持续复苏的关键时期。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历届世博会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将成为世界经济再次繁荣的新起点、新契机。对参观者来说,有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的世博会,确实是一“博”就可以玩转天下。巨大的中国市场,也肯定会对世界各国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并对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乘数效应,国际零售业的巨头也对上海世博会商机虎视眈眈。

  从国内来看,2010年上海世博会不仅对于国民经济具有明显的整体效应,而且可以让上海成为世博科技的展示地、先行地。一系列庞大的数据也让上海世博会这块经济蛋糕看起来格外诱人。

  据《解放日报》报道,有专家算了一笔账,世博期间国内外拥入长三角的新增游客预计分别约为3300万人和190万人,乘以去年国内外游客来沪人均消费,带动的新增消费将分别超过483亿元和102亿元,而这近600亿元的消费,效益可估。

  长城证券认为,世博会带来的显著客流量效应将在5月和9月显现,并带来酒店房价的上涨。由于世博会的客源主要是国内观众,尤其是家庭观众较多,三星级酒店和经济型酒店将是世博会最大受益者,房价涨幅将达10-20%。同时,根据规划,世博会相关地区将结合世博园区场馆后续利用开发,依托城市公共文化活动中心,规划建设新兴都市商业中心,因而商业地产的投资也将会成为一个热点。

  还有业内人士从股市的角度分析:短期内,世博会将给上海的旅行、航空、酒店,餐饮零售业带来利好影响;长期来看,世博会将带来文化消费变革,中国的旅游业股票每年上涨17%,世博会召开,可能会上涨25%到30%。而随着上海世博金(彩色系列)第一组的持续热销,收藏类彩色金条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欢迎,成为投资新宠。

  应该说,上海世博会借鉴往届世博会的成功案例,相信它的成功举办,对大至世界经济格局,小到城市基础建设、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居住环境改善等,都将产生长远的积极影响。

  一场千亿级别的经济盛宴,产业升级的契机

  办一个历来规模最大的世博,无疑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最佳印证,这将唤起13亿中国人莫大的民族自豪感。而成功举办世博,也是中国崛起的实力表现,同时是产业升级的良机。我们迎来的不仅仅是来自股市、楼市、收藏品市场的资本投资机会,巨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还带来了无以计数的商业机会以及全产业链条的和整个长三角地区的长期发展机遇。

  其实,就世界博览会来说,本身就是一次进步。博览会是一种投入少、效益高、无污染、零排放的绿色产业。它不仅仅能够为主办方带来场租、管理等直接收益,同时会拉动建筑、物流、规划设计、人力资源、咨询、旅游、餐饮、服务、零售等多个行业盈利、发展。所以,上海却投注巨大力量承接了一场世界上最重大的超级展会,其功用与意义便在不言之中了。

  具体来看,正如日本产业馆广报部部长水村顺一所表示,日本企业看中的是上海世博后的中国消费市场。可以预见,在上海世博推动下中国即将迎来消费时代,上海世博无疑是企业提高知名度的最佳良机。

  旅游业。国务院研究室研究员陈文玲表示,旅游业对经济有很强的带动作用。旅游消费可以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拉长旅游产业链。旅游消费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的贡献率超过40%。

  战略新兴产业地位的确立使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产业获得政策大力支持,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发、私人购买补贴、电动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电动汽车优先。而“低碳世博会”将拉动新能源汽车的需求超过1000辆。

  此外,在世博会期间催生的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物流服务等各类新兴产业将留在三林,优化现有的产业结构。(张颖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