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失守半年线 底部区域悄然临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A股失守半年线 底部区域悄然临近
2009年12月23日 08:42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2月22日,在外围股市纷纷向好的情况下,A股市场却“特立独行”,大肆上演跳水“独角戏”。其中,沪指接连失守60日线、牛熊分界线以及3100点整数关口,市场人气极为低迷。

  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时候,多数权威机构都表示,在市场总体环境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随着新股发行高潮的即将过去,明年1季度将迎来政策真空期。所以,在目前的3000点附近,或许是冬播建仓的良好时机。

  市场破位下行刺破半年线

  当天,A股市场出现了典型的高开低走格局,在早盘,上证指数受外围市场走强影响而以3126.61点开盘,小幅高开3.64点。在早盘一度由于地产股的回稳等因素,大盘最高摸至3129.31点。但好景不长,经过短暂上行后大盘再归跌势。

  午后两市惯性下探,在黄金、有色、煤炭、石油、银行等权重板块的联手打压下,大盘一泻千里。3100点关口快速失守,两市半年线也双双告破。与此同时,多头的抵抗显得微乎其微,成交量较早盘有明显放大,沪指一度最低探至3040点一线。

  截止到收盘,沪指报3050.52点,跌72.45点,跌幅为2.32%,深指报12647.51点,跌363.64点,跌幅为2.79%。从成交量方面看,两市成交较昨日有所放大,分别成交1017.5亿元和643.2亿元。

  扩容高潮下做多动能不足

  在分析股市大跌原因的时候,多数机构都表示,当天A股市场出现了破位下行的趋势,半年线无声告破,主要是由于市场出现了源源不断的做空能量。

  一是,小盘新股在继续深幅回落,创业板也几乎是全军覆没;二是有色金属股等品种,由于美元的反弹,此类个股涨升的题材或者说借口已经不再;三是,盘中地产股虽然一度企稳,但毕竟由于担心调控的压力,故地产股依然跌幅居前,折射出市场主流资金对地产股的担忧。

  针对近期的市场下跌,职业投资人花荣认为,这是由多种因素集合而成的,比如说:房地产的调控,资金的即将抽紧,基本面的不明朗,新股的坚决发行等等。

  北京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基金经理向记者坦言,股市最近的接连下跌,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经过此前股市的近乎单边上涨,基金等机构年内已经获益丰厚,因此主动做多的动能不足;其二,证监会年底高密度发行新股,分流了市场资金。“根据业内的判断,新股发行赶在年底进行,一方面管理层可以超额完成新股发行目标,另一方面还可以借此适当压低指数,为明年股指上涨腾出空间。此可谓是一箭双雕。”这位基金经理表示。

  行情或已进入底部区域

  经过此前连续下跌后,市场做空力量还有多大?国元证券投资总监康洪涛对此的判断是:近期A股或将迎来最后一跌,行情进入底部区域可能性较大。

  根据国元证券的判断,本周新股发行很可能进入最后高潮,随着密集发行告一段落,明年1月中旬将迎来发行真空期。一旦扩容节奏放缓、周三中冶解禁上市后,市场调整也有望到位,大盘就有可能形成转折。而宏观经济向好、上市公司业绩改善是A股涨升行情中最根本的原动力。2010年初流动性和信贷宽裕,也支持大盘继续震荡向上。从这个角度看,3000点以下将成为冬播建仓的良好时机。

  同时,近期上市的次新大盘股纷纷“破发”或步入“破发”边沿,上市以来累计跌幅相当巨大,理论上存在强烈的反弹要求。统计显示,截至周二,中国建筑上市以来最大跌幅达42.83%,中国中冶跌幅达到27.6%,招商证券跌幅达22.07%,上市仅5个交易日的中国重工跌幅也达到14.59%。分析人士认为,上述次新股的破发或濒临破发,其中重要原因就在于短期市场资金供求的失衡,一旦资金压力得到缓解,上述次新股将有望展开阶段性的超跌反弹行情,也为市场带来新的涨升动力。

  不过,也有不少机构对近期行情表现出相对谨慎情绪。申银万国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桂浩明提醒投资者,就今年年末到明年年初的一小段时期而言,市场环境仍会比较严峻,新股扩容的压力也仍然很大,而在流动性方面恐怕也不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变化。所以,在看淡年底行情的同时,对明年年初的股市,现在恐怕也不宜乐观。(记者 张汉青)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