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遭遇赎回 股市下跌幕后推手浮现——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基金遭遇赎回 股市下跌幕后推手浮现
2009年08月17日 09: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上周,市场的表现再度超出预期,不过这次是下跌速度超出预期。在由单边上涨转为单边急跌后,一度稳定的基金份额是否会出现松动迹象?业内普遍担忧的基金“赎回潮”是否会有启动的苗头?对于市场上广为流传的大机构赎回基金成为市场下跌推手的说法,是否有其依据?

  对此,记者调查了京、沪、深三地近20家基金公司,以及包括券商和保险公司在内的多家机构,对目前市况下基金申赎整体情况作了一个全方位了解。

  ⊙本报记者 吴晓婧

  机构成为赎回主力

  8月以来,市场急速下跌。在刚过去的10个交易日中,上证综指累计跌幅已经超过10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场单边上涨至3000之上时,市场普遍担忧的基金“赎回潮”并没有出现,而一直较为稳定的基金份额却在此轮市场大跌中开始出现松动迹象。

  来自多方渠道消息显示,随着股市的大幅回落,近期偏股型基金总体出现了至少150亿的净赎回,而机构充当了此次赎回的主力。

  记者在对京、沪、深近20家基金公司的调查中了解到,近期,部分机构资金加大了对偏股型基金的赎回力度,其中,个别大型保险公司赎回意愿相当坚决。

  据南方一家大型基金公司透露,8月7日当天,深圳一大型保险机构赎回公司旗下一偏股型基金份额超过5000万。而这仅占该保险公司此次赎回份额中的一小部分。

  从记者调查情况来看,有多家基金称,上述深圳的大型保险机构近日大规模赎回偏股型基金近百亿元。此外,北京一大型保险公司近期也加大了对偏股型基金的赎回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基金最大机构客户的保险资金,并不是都采取了赎回策略。太平洋权益投资部一位人士对记者表示,该公司对于所投基金依然遵循长期投资原则,并没有在市场大跌时采取大规模赎回策略。

  一向被誉为市场中“先知先觉”保险资金对于基金的申赎策略虽然不尽相同,但保险巨鳄赎回近百亿的偏股型基金,显然成为市场情绪加重的一个诱发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保险公司对所持偏股型基金进行大幅赎回之后,部分机构赎回意愿有所抬头,个别偏股型基金单日甚至出现上亿份的净赎回。上述说法也得到了部分业内人士的证实。

  此外,前期备受机构青睐的ETF的申赎情况,或许能够暴露出机构申赎动向的“冰山一角”。

  上证所公布的ETF申赎数据显示,前期持续获得净申购的50ETF在市场急跌之下,已经连续2周遭遇净赎回,且赎回份额均大幅放量。8月第1周,50ETF遭遇赎回32.26亿份,创下该基金上市以来的最大值,净赎回份额达到3.44亿份。

  上周,上述数据再度被刷新。50ETF上周赎回份额再度大幅走高,首次突破40亿份,达到41.09亿份。此外,该指数基金上周净赎回份额攀升至达到7.91亿份,同样创下该基金上市以来新高。

  50ETF的被大量赎回不是特例。上周,180ETF赎回份额自该基金上市以来首次突破10亿份,达到13.92亿份,净赎回份额8.85亿份,同样创下该基金上市以来最大值。

  友邦华泰上证红利ETF在8月份的第1周赎回份额达到9.72亿份,创下该基金上市以来的最大值,当周净赎回份额为0.675亿份。上周,该基金赎回份额为8.28亿份,净赎回份额为2.565亿份创下该基金上市以来的最大值。

  值得注意的是,《基金周刊》在7月份所作的基金申赎调查已经显示,无论大、中、小型基金公司,大都仍面临一定程度的赎回压力,其中,主动投资型的偏股基金和固定收益类基金多数处于净赎回状态,只有指数基金受到持续追捧。目前来看,进入8月份,一枝独秀的指数基金显然成为赎回“重灾区”。

  基民观望情绪较重

  市场的无穷变化不得不令人感慨。伴随A股市场调整行情的上演,基民们“持基待涨”的心态是否会开始动摇?从2007年大牛市到2008年大熊市,广大基民已经坐了一次“过山车”,而这次,是否会面临同样的境遇?

  从记者的调查来看,面对市场大幅下挫,一些基民虽没有选择赎回,但其赎回意愿明显增加。

  上周,中国证券网针对市场震荡加剧,基民是否会赎回股票型基金进行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在参与投票的12326人中,考虑赎回股票型基金的多达5586票,占比为45.32%。此外,选择持基不动的共计1846票,占比14.98%。选择调整投资结构从而规避风险的635票,占比5.15%。值得注意的是,依然有部分投资者表示坚定看好后市,加仓买股票型基金,这部分票数为4259,占比34.55%。

  来自基金公司的信息显示,前期市场加速上涨之时,尤其是上证综指上涨到3300点之后,基民对于基金的赎回力度有所增加,尤其对部分回到面值之上的基金加大了的赎回。8月份以来,市场由前期的加速上涨转为单边急跌,虽然大部分偏股型基金依然处于小幅净赎回状态,但基民净赎回的量在减小。

  此外,在偏股型基金整体出现净赎回时,部分绩优的小规模基金依然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呈现出净申购态势。例如,今年以来业绩表现较好的新世纪基金公司表示,旗下2只基金近期均呈现出净申购态势。

  此外,固定收益类产品中的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型基金,依然延续今年一、二季度的赎回态势,成为赎回“重灾区”。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业绩没有“亮点”的中小基金公司,对于旗下偏股型基金的规模日趋缩水“忧心忡忡”。上海一合资基金市场总监对记者表示,前期市场越涨,基民赎回越多,从公司基金持有人分析,多数持有人是在2007年4000点左右时进入,公司旗下偏股型基金多数还未回到面值以上,一旦回到面值,那时候很有可能面临更大的赎回压力。

  上述市场总监的担忧并不是特例。多数基金公司认为,在苦等一年多后拿回本金,甚至可能有一定盈利的投资者会倾向于赎回基金落袋为安。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支持。该研究机构在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表示,上一轮我国开放式基金持有人在2002 年、2003 年、2004 年、2005 年被套后,普遍选择在2006年第一季度大盘1300 点时全部赎回,因为1300 点是当时全社会基金投资者平均成本线。而在2007年,3800点到4000点是当年“5·30”之后全社会大举买入基金的平均成本线,套住了3000多万基民,至少1万亿资金。该报告认为,待指数上攻到3800点以后,将面临全社会范围的巨量换手。

  赎回成市场下跌推手?

  对于此轮市场的下跌,多数基金认为,对于政策预期的转变和来自估值的压力成为市场下跌的主要动因。此外,部分市场人士认为,从近期基金重仓股的表现来看,不排除基金大量抛盘的可能,而基金抛盘的背后则是大机构在赎回基金,因此机构赎回基金成为市场下跌的推手之一。

  深度分析大盘回调的原因,海富通基金表示:首先,6月以来A股上涨速度过快,市场过于亢奋,在沪指3500点左右积累较多调整压力,一些券商最新研究报告中判断A股在3500点见顶,无形中成为市场大幅波动的催化剂;其次,前期市场上涨阶段投资者仓位较高,所以回调时卖盘占据绝对优势;另外,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回撤股市投资的消息,加速了大盘进一步下滑。

  上海一合资基金公司基金经理表示,市场前期涨幅“过快过急”,大部分公司的估值已经超出了基本面的支持,市场本身存在调整压力。事实上,前期市场上涨的动力更多来自资金的推动和短期的博弈,当货币与信贷政策出现调整的苗头,市场自然会出现调整。保险公司大规模赎回基金更多是对于市场情绪的影响,成为市场下跌的催化因素。

  长信金利基金经理许万国亦认为,目前场内确实有人担心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开始转向,因此对市场短期造成了一些影响。但他表示,在经济复苏确认之前,政策的大方向不会改变,现在可能是投资心理的变化。

  信诚基金研究总监胡喆表示,股市快速上涨的阶段已经过去,流动性和流动性预期充裕的阶段也已经过去,接下来银行的信贷规模可能将大幅压缩,因此流动性预期将出现边际变化,长期来看经济复苏趋势不变,但是改善的速度没有大家想像的那么快;由于股市经历了前期的快速“休克”和快速反弹,短期之内出现一个调整也属正常。

  对于未来市场的表现,海富通基金认为,短期来看,大盘将维持宽幅震荡,令系统性风险得到进一步释放,在这种情况下,多类资产已不具备防御性。但由于中国经济加速复苏的基本面未有变化,且美国等外围市场向好迹象明显,出口的回升将在明年产生更多贡献,因此市场长期向好的趋势不变。周期性行业和通胀类资产仍然值得关注。

  上投摩根认为,从7月份的整个经济数据来看,当前宏观经济向好的趋势更加明显,但是复苏基础不稳定、国际经济前景还不明朗决定了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向或难改变。伴随货币乘数提升,储蓄率降低,海外热钱涌入的可能性提升,下半年主导流动性的因素或由信贷增量转为存量流动性的活化和全球流动性活化。市场继续下跌空间有限,或延续震荡行情。

  上周五,高盛全球首席经济学家Jim O’Neil表示,7月份中国经济数据出现波动,股票市场出现回调,部分投资者怀疑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这种担心毫无必要。如果A股回调至2600点到2800点,将是绝佳的买入机会。值得注意的是,Jim在海外投资者中的影响力极大,早在去年12月全球经济最黑暗的时期,Jim就大胆预测中国A股今年能到2600点(当时市场上几乎没人相信)。

【编辑:位宇祥
 
请您登录/注册后发表观点!  进入社区  查看评论>>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