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消费荒典当来帮忙:典当比银行贷款更灵活——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家庭消费荒典当来帮忙:典当比银行贷款更灵活
2009年06月08日 09:59 来源:京华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记者从本市多家典当行了解到,由于典当借款放款迅速、还款灵活的特点,现在不仅仅有很多中小企业选择典当行作为融资渠道,越来越多的普通居民也开始在日常家庭消费中借助典当来达到节约成本、应对急需的目的。

  案例一

  用活典当获取收益

  昨天在典当行记者遇到了前来办理还款手续的张先生,他向记者介绍了上个月如何利用典当借款在个人购房中获得了10万元左右的优惠。

  张先生上个月在北京看中了一套房产,售价为88万元,而且开发商的促销活动为付全款可打9折,可以节省8.8万元。张先生自己家庭的财产情况为有三年期定期存款50万元,利息为3%左右(2006年),到期后利息所得为4.5万元左右,但要到今年6月到期;活期存款30万元;父母已有房产一套,无按揭。

  张先生如果将所有存款取出来全款买房,会损失定期存款的利息4万多元;如果错过商家促销机会,9折8.8万元的优惠就泡汤。经过认真地计算,他最后选择了用父母的房产典当贷款,加上活期存款付全款买房。父母的房产典当金额为50万元,用款一个月,定期存款到期之后还款,典当行息费为1.6万元(3.2%/月),不仅可以从开发商处得到全款买房的优惠8.8万元,与直接取出定期存款相比,存款利息还能有将近3万元的结余,总体算下来共计节省10万元以上。

  这个案例就充分体现了典当借款快速、灵活的优势,张先生利用典当借款在定期存款到期日与优惠活动期限之间存在时间差的情况下获得了最大的收益。

  案例二

  应对迫切现金需求

  除了购房、买车这样的大宗个人消费支出,在生活中,人们有时还会遇到一些急需一笔现金的情况。由于借款用途和所需时间的紧迫,通过银行借款是肯定行不通的,如何筹措资金也成了让人头疼的问题。这时合理运用典当借款,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黄女士一家是北京一个普通的家庭,想送儿子到澳洲攻读硕士学位,但出国申请大学所必须的30万元保证金却成了一家人最头疼的问题。在了解了各种途径后,黄女士来到了典当行,决定用自己家的房产典当借款30万元,三个月的保证期过后赎回。“因为只是担保用款,并没有消费,所以还款没问题,虽然付出了将近30000元的息费,但是为了孩子,付出这些也值得。”黄女士表示。

  当然,不止是这样动辄几十万的用款,日常消费中经常发生的小至几千元的手头不便,也可以利用典当轻松搞定。例如对于经常使用信用卡的“卡族”来说,到了还款日却一时无法凑出足够现金可能是司空见惯的情况,如果不能及时还款就不得不面临银行的全额罚息。王先生上个月刷卡消费10000元,到了还款日却没有足够的现金,就差不到2000元,如果不还款的话,单是罚息一项的费用就是150元/月。于是他用一枚翡翠挂件典当了2000元,一个月后赎回息费支出为94元(4.7%/月),远少于罚息的费用。

  -典当优势

  比银行贷款更灵活

  在个人消费借款领域,其实也存在着比较多的选择方式,各家银行也都有各自的个人消费贷款产品,如购房贷款、购车贷款等。那么与银行的个人贷款产品相比,典当借款有哪些优势呢?

  华夏典当行业务总监杨静琨介绍,与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相比,典当融资有以下几个不同之处。

  首先是放款周期非常短。一般的银行贷款都要经过申请、审核、批复、放款等多道程序,从最开始申请贷款到最终拿到贷款,中间少说也要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而典当行的借款就是突出一个“快”字,最快可在一天之内就让用户拿到贷款,可以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用款的需要。

  第二是还款方式灵活。银行的贷款都有一个固定期限,基本是以年为单位,贷款人一般不可以提前还款。而典当行的还款周期一般是按月来算的,还可以由用户自行确定还款的周期、金额,用户手头有多少可用的资金就可以先还,减少息费的支出。

  第三是贷款用途没有限定。银行的贷款在监管上比较的严格,购房贷款就只能用来购买房屋,购车贷款就只能用来购买机动车,因此有些个人的特殊用款就没有合适的银行贷款产品进行支持。而典当行对于用户的借款用途没有限定,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资金的用途。(记者古晓宇)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