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投保,让80后夫妻不做“孩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合理投保,让80后夫妻不做“孩奴”
2010年01月25日 10:24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本期参与理财师:中德安联保险公司寿险顾问、TTT认证讲师 徐懿

  伴着2010年的脚步, 80后一代也迎来了特殊的一年。回望已经过去的2009年,不论是宏观经济,还是股市、楼市和个人理财领域,都可谓酸甜苦辣、五味杂陈。从低谷到高点,从担忧到兴奋,人人都有如坐过山车般的感受。这群即将三十而立的年轻人在面临着现代社会上一系列棘手的问题:高额的房贷、繁琐的日常生活开销,将要出生的孩子的费用……80后的小夫妻普遍都刚刚成家立业,在家庭的收入大都是依靠双方的工资、家庭积蓄也不是太多的时候,如何用保险来保障一片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呢?

  家庭简介

  刘小姐, 27岁,外企白领,年收入15万。丈夫王先生,27岁,现任上海某大学辅导员,年收入约11万。

  两人于2008年购买了一套90平方米的商品房,在父母的支持下支付了首付45万元后,还剩100万元房贷,每月有4500元左右的还贷压力。由于双方均毕业不到5年,故家庭目前的积蓄在50万左右,因为缺乏理财意识,夫妻把其中40万都存入银行活期存款账户,剩余10万元为基金定投。

  考虑到目前的还贷压力较大,夫妻每月支出较为节俭,花费在3500元左右,虎年春节后不久,新的家庭成员就要出生了,对孩子出生后的一系列医疗和教育费用异常发愁。

  理财目标

  1、规避人生风险及意外导致的费用,实现家庭财务安全,规避家庭现有的房贷风险;

  2、规避意外导致的医疗费和大额医疗费用风险(重疾保障);

  3、为宝宝提前建立教育金储备,使得将来宝宝的教育金不会因为任何的风险而导致准备不足。

  家庭财务分析

  刘小姐夫妇大学毕业不久,家庭收入尚稳定,且有一定数额的现金积蓄,房贷共100万,压力较大。而每月的房贷支出为4500元,约占家庭总收入的20%。目前投资理财方式很单一,家庭资产中大部分为活期存款,虽然变现能力强,但收益较低,而且强制性不够,随意性大,不适合作为中长期规划。一旦面临突发事件,例如夫妻中的任何一人发生意外或者罹患大病,家庭财务就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还贷和日常家庭支出都有短缺的可能,因此抗风险能力是比较差的。

  理财建议

  如同出海要有一个目的地一样,我们需要明确自己家庭朝着哪一个方向发展。理财理的是资产,规划的是生活。所以,从你所追求的生活和人生目的出发,在现有的家庭结构基础和条件上,尽可能考虑确定和不确定因素,对未来生活做策略性的总体安排,就是一个理财目标明确的过程,我们把它叫做理财规划。

  此外,还要注意为家庭准备好应急备用金,并规划好家庭成员的各类保障。同时,更要关注自己的职业发展状况,虽然财务性收入可能来得更快,但投资有风险,一旦亏损起来也是难以预估的,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工资性收入仍然是最有保障的,而且在目前阶段仍是家庭总收入的主要来源。

  对于刘小姐家庭的建议:

  1、保留一定的活期存款,留作家庭备用金,按照刘小姐夫妇的家庭消费情况,每月存款3000—5000元比较合适;

  2、合理进行家庭资产配置,可以适当的投资于一些利率高于活期存款、确保本金的货币式基金,债券等金融产品;

  3、 因为夫妻二人处于事业的起步期,建议保险以保障功能为主,可先为自己购买一些定期寿险和消费型的医疗健康类的保险;

  4、现在实行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并且高中的费用也不是很高,所以宝宝的教育金着重在大学及毕业后的创业金;医疗方面着重考虑少儿重大疾病。

  详解:

  缴费期共20年,其中夫妻双方缴费20年,孩子的教育金缴费18年。家庭合计首年度保费为14391元。保险期间内夫妻双方都有50万的定期寿险、20万的意外伤害及重大疾病的保障。孩子的教育金在大学4年期内每年领取2万元,25岁时领取9万多元的创业金。这25年中,孩子还有10万元的重大疾病保障及每次3000元的意外医疗费用补偿。最为重要的是,为宝宝投保的家长在缴费期内身故或者全残,后续的保费将被豁免,宝宝依然可以获得安全的保障和教育金补充。

  点评:该保险计划能够较好地覆盖刘小姐家庭的相关风险。着重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为家庭做好基础保障。家庭年总保费的控制也较合理,没有过多地增加其家庭负担。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做为家庭的支柱,父母的保障应该重于孩子的保障。但在这份计划中,我们看到孩子的投保金额远远大于父母的,其创业金的安排也显得不尽合理。如果在这两个方面再考虑得周到一些,该保险计划应该会更加完善。(涂艳 金苹苹)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