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理财受欢迎 销售误导须提防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网上理财受欢迎 销售误导须提防
2010年03月15日 10:38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插上工行网银U盾,代小姐熟练地将一笔明天需要用的装修款从工行某短期债券型理财产品账户上赎回到活期账户,购买这个产品不到一个月,利息收入已超过了200元。代小姐介绍,闲置资金只要在网上“做点小动作”,就可以获得比活期账户高5倍左右的利息收益。她所谓的“小动作”,是指在网上签订一个“超短期高收益理财产品”的合约,将闲钱放进去。要用的时候,提前在上班日从网上赎回,当天或者第二天就能到账。“不需要去银行柜台人员那里做风险测试、排队、签字,在网上花一分钟就搞定。”

  工行深圳分行李小姐表示,由于时间成本低,各银行推出的网银理财受到广泛欢迎,产品也从以前简单的短期收益类扩展到证券、期货、黄金、外汇、保险等。根据金融领域的第三方认证机构———中国金融认证中心发布的最新“2009中国网上银行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个人网银用户比例为20.9%,比2008年增长了2%。在希望使用个人网银投资理财功能的潜在用户中,基金产品的购买预期最高,用户比例为51.1%;其次是保险,用户比例为40.4%。

  网银理财是把“双刃剑”

  和很多逐渐依赖上网银的快捷与简便的用户一样,幸小姐并没有留意,她所购买的超短期高收益理财产品合约条款上有一段文字:“本产品为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本产品的任何预期收益、预计收益、测算收益或类似表述均属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用语,不代表投资者可能获得的实际收益,亦不构成银行对本理财产品的任何收益承诺。”

  这意味着她“5倍左右”的预测利息收益,有可能会变成负收益。对此她表示,合约写着这项明募集计划主要投资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等保本型风险很小的产品,一般不会亏损的。

  代小姐炒过几年股票,对资本市场有所了解。根据她自己在银行网站上做过的风险测试,她属于保守型投资者,因此购买这种超短期是合适的。但是,不少风险偏好大的进取型投资者就未必有这么理智了。

  据了解,在网银理财产品投诉领域,很大一部分就是未经过专业人士指导的销售错配———不合适的产品被不合适的人买走,因损失过大而产生纠纷。还有就是在消费者购买网银理财产品时,销售者一味夸大收益而有意无意隐瞒潜在风险,最终因亏损而产生纠纷。这也是网上金融产品至今未被监管部门完全放开的原因。

  2009年,深圳保险同业公会就曾要求消费者在购买投资类保险产品时,需要亲自到银行抄写“风险提示书”并签字,以此降低误导消费的投诉率。在证券市场,普通开户项目必须投资者本人亲自到场。2010年2月22日,股指期货正式启动,监管部门除了对开户者要求需具备50万元“雄厚财力”、参加过期货业专业培训,参加过股指期货仿真交易,无证券行业不良记录等众多条件之外,还规定了投资者的笔试须达到70分以上。

  今年6月网银或“互联互通”

  银行业和证券市场以网上银行和交易系统为纽带,形成了一个看不见的金融市场区域。证券市场上,用户通过使用通过银行第三方存管和网上交易软件,进行转账、申购、赎回、股票买卖等交易,都在一个虚拟的场所完成。

  如何维护虚拟市场的非现场交易的公开、公平、公正?早在1998年,银行就自下而上地提出过电子银行的监管要求,近年监管部门对证券期货公司信息化水平的要求也逐年增长。

  年初,来自央行的人士透露,今年6月份网上银行互联平台有望建成试用。该系统上线后,登录一家网银可操作其他银行的网银业务,网上银行“互联互不通”的现象将不复存在。

  安全性也是网银用户和商业银行重点关注的问题。尤其是网上银行的金融认证。据悉,目前央行正和工信部合作,对具有官方背景的金融认证机构———CFCA(中国金融认证中心)进行调研,将从准入、审计方面对其加强规范。同时,央行还将对银行提出安全技术管理要求,并逐步上升为行业标准,建立专业的评测队伍,每年对银行进行检查,形成年检制。

  记者观察

  网银时代安全至上

  如果说银联和信用卡把人民群众带进了“血拼不见血”的时代,网银则让更多人远离银行,改变了银行门口排队的消费现状。在不以“腰缠万贯”为时髦的年代,我们的生活与现金流越来越远,而与电脑为伍的时间越来越多。

  往年消费者委员会接到的投诉银行等金融机构电话中,排队插队、上班太晚下班太早等内容不占少数,而今年,打开各种维权网站,对网银不满的声音不绝于耳。

  网银投诉的焦点,可归纳到安全问题上来———黑客入侵、操作漏洞、系统崩溃、密码被看、销售误导,都涉及到资金安全的问题。根据CFCA电子银行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不准备开通网上银行的人,67%认为网银是不安全的。形成这种观点的主要原因是对网上银行安全手段不了解和相关负面报道。

  似乎一旦涉及到钱袋子的工程,人就特别容易没有安全感。怎样才叫安全?银行说我们已经为用户设置了8道密码锁、5大“贴身保镖”,为什么客户还是不放心?殊不知,安全感的问题属于消费意识问题,一年半载恐难解决。

  上述调查还显示,在准备开通网银的个人中,以年轻(25岁以下占40%以上)、低收入(月收入3000元以下占79%)人群为主。看来,年龄小、钱包瘪(至少目前)的人更容易接受网上金融生活。

  另外一个对金融机构有利的趋势是,新一代的年轻人普遍比传统的上一辈拥有更多安全感。由此,银行要想扩大未来的业务领土,除了努力消除负面报道、完善业务种类外,还得耐着性子慢慢地培养一批中小用户群,虽然不少银行经常用“小额账户处于亏损边缘”的理由来掩饰他们嫌小爱大的倾向。

  -安全贴士

  针对网上使用银行、证券账户的风险点,业内人士提示:

  1.不要通过搜索引擎找网址。登录网上银行和下载交易软件时,尽量不要使用任何不可靠的链接方式,例如不要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网址或其他不明网站的链接途径进入,因为很可能进入模仿网站。

  2.管好密码。选用身份证号码、出生日期、电话号码等作为支付、转账密码是很傻的做法。建议在不同的电子渠道上使用不同密码;对不同的银行或证券账户尽量设置不同的支付密码。

  3.做好记录。在进行网上交易时,要对录入信息(账号、代码、金额等要素)进行仔细核对,做到“一慢、二看、三仔细、四清楚”。即“录入信息时要慢”、“按键时要准确查看”、“对录入的信息核对要仔细”、“对反馈回来的信息要记录清楚”。

  4.管好证书。应避免在公共场合(如网吧、机场)和公用计算机上使用网上交易系统,防止数字证书等机密资料落入他人手中。业务办理完成或中途有事离开座位,要及时退出页面。

  5.安装软件。不要轻信所谓“系统维护”提示,避免下载安装来路不明的程序。同时,要为电脑安装防火墙程序,防止个人账户信息遭到黑客窃取。此外,建议大家安装防病毒软件,并经常升级。(记者潘玉蓉)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