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所谓中国式“马歇尔计划”不符合国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时评:所谓中国式“马歇尔计划”不符合国情
2009年08月17日 09:54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许善达,在8月5日召开的一个专题研讨会上提出,中国应该仿效美国在二战后提出的马歇尔计划,设计一项对外经济援助与合作的中长期国家战略。他说,马歇尔计划把美国过剩的产能转化成了美国对受援国的债权,使美国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许善达所谓的中国式“马歇尔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用5000亿美元的规模建立“和谐世界计划”,向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提供国家贷款,并在中国企业中进行项目建设和采购。计划的目的要增加促进出口,消化中国现在过剩的产能,同时还可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高中国的政治影响力。

  然而,许善达这个“马歇尔计划”并不新鲜,因为早在两年前就有人提出来了。2006年10月20日,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杰弗里·加滕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发表题为《呼唤中国“马歇尔计划”》的文章。他建议,中国可从当前的外汇储备(2006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为1万亿美元)中拨出1500亿美元,放在一个捐赠的账户里,以支持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计划。但是,依据国际贫困人口标准——每天收入不超过1美元,目前中国贫困人口还有1.3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4%,占世界绝对贫困人口7.5亿中的18%。

  加滕的这个建议,引起中国媒体和网民的反对,认为不切实际。不过,加滕也承认,中国可能觉得他的这个计划的美国色彩过于浓厚,但它可以在上面打上自己的印记。我们不解的是,现在中国学者又提出类似的建议,虽然中外学者建议内容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似的,他们都缺少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当前中国国内有如此多的问题,中国国内需要花钱的地方还有很多。

  现在,一些人十分推崇美国的马歇尔计划。二战后,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通过援助、信贷、投资、采购等活动,向全球提供了大量的美元,其在欧洲和日本的经济援助,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美国实施该计划后,除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整体复苏,就是美国自身霸权主义的确立。最终的结果是,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元、美国规则、美国文化横扫全球,美国也成了世界警察,对他国颐指气使。

  然而,中国目前推行的是和平崛起。现在,如果推出中国式“马歇尔计划”,其5000亿美元“和谐世界计划”动作将会很大,这自然会引起美国、日本等西方势力的恐惧,从而对中国的行动进行围堵。人们注意到,中国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在国际事务上也发挥了相当的作用。这让美国很是惊慌,感觉霸主地位受到挑战,于是又抛出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也引来更多的政客与学者来给中国出“主意”。像加滕对中国实行“马歇尔计划”的建议,其用意甚至不加掩饰。

  中国2.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确实已成为政府的一个心病。怎么处理这么一大笔钱呢?无非是花在国内,或花在国外,或两者并举。国内问题也不少,缺钱的地方也很多,如保障体系的巨大缺口、贫困地区的开发等等。其实,中国已向外花钱了。今年上半年,中国先后派出若干采购团到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采购,其采购量超过500亿美元。在全球经济危机中,各国都产能过剩,都希望输出本国商品,中国在自身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还大量采购它国商品,也算是仁至义尽。

  与此同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随着自身经济的发展,中国近年来的国际表现可圈可点。例如,今年以来,中国石化企业分别与俄罗斯、委内瑞拉、安哥拉、哈萨克斯坦、巴西和厄瓜多尔6国签订了总额高达450亿美元的贷款换石油协议。此外,中国目前是联合国成员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始终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3年来,宣布免除33个非洲重债穷国168笔对华债务,同时还向非洲国家提供了30多亿美元优惠贷款。

  必须指出,今后几十年中国经济发展中仍存在着巨大的隐忧。截至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而中国人口2020年将增加到14.5亿。人口老龄化是中国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到2040年左右,中国将面临1280亿美元的巨额社会福利赤字。

  由此看来,中国没必要实行“马歇尔计划”,也没必要超越国家的实际能力,去领头“解决全球经济不平衡”等问题。当前,中国最大的责任莫过于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好,到2020年能让占世界总人口1/5的14亿多中国人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中国为全世界作出的最大贡献。如果国家财政真的还有余力的话,不如在国内实施一个对西部和不发达地区的“马歇尔计划”。 (邱林)

【编辑:李妍
 
请您登录/注册后发表观点!  进入社区  查看评论>>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