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提高出口退税不如补贴国内消费者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评论:提高出口退税不如补贴国内消费者
2009年09月23日 10:26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从当前可能产生的实际效果与意义来看,政府方面与其提高出口退税率,补贴国外消费者,还不如补贴国内消费者。例如将用于出口退税的补贴资金(包括当前因为提高退税率而增加的补贴),转而用于补贴国内居民的消费,这不仅刺激国内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支出,从而使得原来依靠国外市场的部分企业和商品转而在国内市场销售,从根本上看也有利于增加国内居民的社会福利

  为稳定出口,我国从2008年下半年起,已连续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其中,还包括扩大出口退税全征全退的范围。据了解,目前70%的机电产品出口退税已实现“全征全退”,服装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也已提高到接近全退的16%,但这两大行业似乎都“各有苦衷”。

  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我国已6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很多商品基本实现或者接近17%的全额退税,一些商品今后再次上调的空间已越来越小。

  在国际市场需求继续萎靡、价格下降幅度大于国内市场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出口退税政策来增强出口能力,恐怕难以根本扭转当前企业出口面临的订单减少问题。

  以纺织服装业为例,其出口退税率经4次上调,退税率已由11%提高到16%,基本到了退税率的极限。尽管如此,今年以来纺织服装业仍遭受重大的冲击,许多出口企业订单萎缩,一些企业倒闭、关停、减产。现在,一些行业协会仍在向商务部表示,要求再提高出口退税,甚至要求获得17%的全退税政策。然而,他们没想到,在外部市场需求萎缩的态势下,不断提高出口退税率实际上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做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认为,政府方面的出口退税政策已经到达极限,外贸企业需要考虑新的出口方向。据裴长洪介绍,今年上半年政府方面在支付出口退税方面的费用高达3500亿元,全年将到7000亿元。这说明,出口退税政策“多重功能性”所能起到的真正作用,其实并不显著。

  由于我国在出口商品上的定价权十分薄弱,一些外商以提高出口退税为借口不断压低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而许多外贸企业为了能保住订单,又不得不忍痛接受。实际上,出口退税更多是一种财政补贴以刺激出口的工具,看似我们直接补贴的是外贸企业,实际上补贴的却是国外的消费者。

  确切地说,在国内财政支出本已严重趋紧的形势下,再用补贴国外消费者的方式延长外贸企业已无法挽回的出口订单,只能落下得不偿失的结果。假如将同期出口退税额转而支持国内消费,国内不仅完全能够吸收因出口商品价格上涨减少的出口部分,而且还有可能增加需求。

  现在看来,一些政府部门仍在把出口退税当做“灵丹妙药”。他们试图通过提高出口退税以此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出口竞争力,促进出口的增长。这些部门的愿望当然是好的,但出口退税这一措施在实际中还有多少效果呢?今年1-8月出口数据持续下滑,凸显出口退税所面临的尴尬。

  分析人士认为,政府方面并没有完全认识到出口退税这个调节杠杆的局限性,长期实施或再提高出口退税率依然是在继续之前的错误思路,对外贸企业而言,仍将是一种“看得见摸不着”的优惠,对当前我国稳定出口也无实质性意义。况且,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如此高密度上调出口退税率,已经使得这一政策越来越只具有符号意义了,而受益更多的还是外国消费者。

  有数字显示,今年1-6月,我国出口退税总额3513.93亿元,同比增长21.9%;出口总额达5217亿美元,同比下降21.8%,以目前平均汇率6.83元/美元换算,合35632.11亿元;同期,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711亿元,同比增长15.0%。后者高于前者。长此以往,巨额的出口退税负担将严重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而如果将这些资金用于补贴国内居民,其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将极为可观。

  因此,从当前可能产生的实际效果与意义来看,政府方面与其提高出口退税率,补贴国外消费者,还不如补贴国内消费者。例如将用于出口退税的补贴资金(包括当前因为提高退税率而增加的补贴),转而用于补贴国内居民的消费,这不仅刺激国内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支出,从而使得原来依靠国外市场的部分企业和商品转而在国内市场销售,从根本上看也有利于增加国内居民的社会福利。 (邱林)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