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产能过剩需“因人而异”——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抑制产能过剩需“因人而异”
2009年10月21日 09:11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成为近几个月来的焦点话题。继8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对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进行专题部署后,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随即得到国务院批准,并以国发“38号文件”形式正式印发。

  细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与本次危机下产能过剩问题的特征,我们能发现一些不同之处。上次危机后,中国从1998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至2002年就走出了危机阴影。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走出通缩之后的中国经济迅速转向投资过热,其中的突出特征就是一夜之间产能过剩问题变得极为突出。当时的产能过剩大多集中在传统行业,也就是以钢铁、冶炼、水泥等为主,而本次产能过剩的问题除了这些传统行业之外,诸如风电、太阳能等新兴产业也位列其中。

  首先应明确的是,产能过剩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因为市场经济成熟发展的一个基本标志就是供过于求,只有产能超过需求才能够促使企业不断地努力提高,去主动满足社会需求。一定比例的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其次,新兴产业出现产能过剩也是一件好事情。较之于之前众多的资金纠缠在传统产业,它至少表明部分社会资金在努力跳出既有的投资框架,寻找可能的发展“蓝海”。所以,我们探讨产能过剩问题的关键在于,究竟导致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并据此针对不同行业的特征制定不同的应对策略。

  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之所以成为历次产能过剩的先锋,是因为这些行业的投资带动能力非常强大。长期以来,房地产行业投资占到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的一半左右,而房地产的背后就是钢铁、水泥。以投资拉动应对危机的固有思维看,这些行业出现过剩几乎是命中注定的结局。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经过多年来的行业整合之后,国内的小钢厂、小冶炼、小水泥的数量已经大为减少。在此基础上,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体的钢铁、冶炼、水泥等行业却仍然会出现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这就需要认真思考“调控”的有效性问题了。如果立足于熨平经济周期的政策,成为扩大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调控悖论”的出现需要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思考。

  至于新兴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笔者倒是建议慎出行政控制措施。其中原因非常简单,正如“新兴产业”的名称所言,太阳能、风能等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不明朗、技术标准也尚未确定,这本身需要的是市场自发优胜劣汰,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很难人为划出合理的限制标准。事实上,在新兴行业领域中存在所谓“赢家通吃”的特征,即一个行业内只能有一到两家大型企业生存。因此,大量资本投入新兴产业固然会导致一定的资源浪费,但是从全球竞争角度看,只要国内能够有一两家企业走到全球市场的前列,最终所能够带来的整体收益回报就足以弥补之前投资损失了。

  宏观总量指标实现之后,产能过剩问题的确应该引起调控部门的关注,但这并不意味着实行“一刀切”的政策措施,分门别类的监管与指导才能够真正实现国内产业的优化与升级。(马红漫 上海 财经媒体人)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