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面对污染 “赶”不如“治”——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评论:面对污染 “赶”不如“治”
2009年11月26日 10:09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如果面对污染问题,每个人、每个地区都只想到靠“赶”的方法来解决,最终每个人、每个地区要么成为污染扩散的推手,要么成为污染的受害者。

  番禺垃圾焚烧厂项目有了最新进展,选址拟进行重新审视和论证,且不排除进行全区群众投票。当人们的环保意识有了相当大幅度的提高之后,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如何处理好发展与污染这一矛盾的难度空前提高。谁也不会乐意垃圾发电厂、变电站、加油站甚至医院等各种各样的带污染的设施建在自己的家门,但现实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又都离不开这些设施。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考验着政府、也考验着民众的智慧。

  概括地讲,面对污染一般人们会采取两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赶”。当一项带污染的设施将要建在自己的家门口时,最常见的公众反应是想方设法把它赶走。受此项目影响的居民会高度团结,施展各种手段对项目实施进行破坏,这可算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应当说,能作出这种反应,和早些年不知道甚至不敢表露出反对的举动相比,其实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这种态度对于污染问题的解决并不能有好效果,充其量其只能使污染不断转移,从发达地区转移到落后地区,从强势居民居住地转移到弱势居民居住地,从人口密集区转移到人口稀少区———因人口少力量小不得不接受多数人的“暴政”,等等。需要说明的是,发达国家当年向我们转移了大量带污染的产业,使我国最早接受来自国外产业转移的地区大多不得不走上了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有些地方甚至不但没有脱贫还需要花钱治污,其教训之深自不必说。

  对污染的第二种态度是“治”,这种态度对污染问题的关心超出了自己家门口的范围,是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全球的角度来理性考虑污染问题。因为持有这种态度的人知道,如果面对污染问题每个人、每个地区都只想到靠“赶”的方法来解决,最终每个人、每个地区要么成为污染扩散的推手,要么成为污染的受害者。改变这种局面的唯一方法就是采取理性的“治”的方法,可以说这是一种对污染问题的真正科学的环保主义态度,这种态度的产生来自于对目前还在不断加深的全球污染问题的思考,也来自于既往以“赶”为主要手段处理污染问题的深刻教训。值得高兴的是,“治”的声音这次在番禺反对建立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声浪中,我们也听到了,虽然还并不是那么响亮。番禺一些民众坚决表示,不仅目前的选址不能建,番禺或广州甚至全国其他地方也不能建,并且积极提出,希望政府大力发展垃圾分类回收事业,对绝大多数垃圾进行资源回收循环利用———多么可贵的想法。

  现在要考验政府的智慧了。希望政府在这次处理番禺垃圾选址问题时,充分考虑到民众“治”污的愿望,这是作为全国相对发达地区的广州民众在面对污染问题时的一种先觉先悟。如果顺势引导,广州的垃圾分类工作将会得到有力的推进。特别是,政府在“治”污方面应当高度显示自己的诚信,在这方面的工作也一定要给广大民众以充分的信心,对存在的问题一定不能回避,比如,既然说李坑的垃圾发电厂达到了“欧盟的标准”,为什么周边的民众还反映深受其害?

  要让民众广泛树立“治”污的理念,并与政府采取合作的态度,政府首先要做到对污染是“真治”而不是“实赶”,特别是在污染项目的管理上必须做到公开透明,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充分取得民众的信任,民众才能对各种政府审批通过的工程,不再因污染问题感到害怕、恐惧进而不得不采取对抗行动。看来,现在已经到政府和民众都必须真心实意采取“治”的态度来面对污染的时候了。(作者蔡兵 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