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迪拜危机或影响全球资本投资新兴市场信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专家称迪拜危机或影响全球资本投资新兴市场信心
2009年12月03日 09:00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专家称可能影响全球资本对新兴市场国家投资信心

   由于市场盛传中国银行界将有高达数千亿的庞大融资计划,11月24日,上证指数当日下跌近120点,跌幅达3.45%。其中,中国石化、万科、中国平安、中国建筑、中国联通等等这些大盘权重股票都出现了放量下跌,使得市场恐慌情绪浓郁。

  本周,在经历宽幅震荡暴跌之后,市场反弹如期而至。2日市场继续延续走高,逐渐收复了上周的大部分跌幅。尽管技术性反弹的动作较大,但量能却并未出现代表性的放大,这显示出市场仍然还是保有一定的谨慎因素。截至收盘,沪市收报3269.75点,涨1.06%,深成指报13800.5点,涨0.86%,两市成交额共3957亿。

  A股连贯做多的气氛之所以相对谨慎,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由于股指惯性上扬到达敏感关口处多空分歧加大以及前期套牢盘压力相对较大;另一方面,则是对上周市场的突然暴跌仍心有余悸以及对市场利空因素的一些担忧。

  其实,对于这一轮市场调整,国内并非没有人预先警告。据记者了解,早在11月19日,国内著名的民间智库安邦集团的研究团队在其研究简报中,就曾明确地向市场提示过股市有可能出现调整的风险。

  “但遗憾的是,当时大家都没去在意这个预警。”安邦集团研究总部高级研究员贺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说到。究竟有哪些原因助推了这一轮暴跌?对此,贺军认为,市场出现调整有市场自身的因素在里面,但这不能作为一个原因来解释,主要还是有一些外在的因素导致了市场大幅调整。

  首先国内各大银行面临再融资的要求。在信贷扩张过后,银行资本金面临降低的危险,这一点,银监会今年也就此提出了让银行在高信贷扩张之下注意风险的提示。再融资也就意味着银行要从市场“吸水”,加上监管层的风险提示,会影响到银行的微观放贷行为。流动性一旦收窄自然会引发市场担忧。

  其次市场对财政货币政策走向定调的猜测。根据上周末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表示维持原有的宽松政策不变,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市场不少信心。但在贺军看来,宏观政策的基调维持不变显示出监管层意在给市场增加信心,不能全面吹响开始紧缩的号角。“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监管层一方面在强调宏观政策维持不变,一方面央行以及监管部门在不断地操作或预警,提示银行要注意风险。据我们观察,央行已经连续7周开始通过央票来收紧流动性。”贺军表示:“对于中国股市来讲,尤其是今年的股市,资金推动是市场走向的主要因素,一旦流动性收窄,市场势必会受到影响。”

  而另一个因素则是近期备受争议的通胀话题。“我们想再度强调的是,通胀预期并非凭空而来。为应对金融风暴,全球央行大放水,中国财政、货币政策一起大开闸门,全球流动性极度过剩,最后的结果会怎么样?这是不言自明的。美国人现在任由流动性泛滥,是因为美国作为受金融危机创伤最深的国家,它目前没有选择。但与中国不同的是,通胀在美国是可讨论的,而且美国决策机构已经在很认真地考虑未来的通胀问题。现在与中国达成默契,不断提醒中国不要撤出刺激政策,这都是在美国缓过气来之前的策略。”这是在贺军在早几个月前撰写的研究简报中的分析。

  贺军表示,对于中长期宏观政策,我们不能忽略通货膨胀来临甚至恶化的可能。现在已有一些信号值得警惕:一方面国内的资产价格被流动性推动上涨,股价和房价近半年的大涨就是典型例子;另一方面,国内基本生活用品的价格,也抢在CPI仍然为负时开始上涨,而且有蔓延之势。

  这其中藏着一种危险的情景:当实体经济还未真正好转、老百姓收入水平还未提高时,流动性推动的通胀已经传导到基本生活中。“在我们看来,对未来中国通胀的关注,这是一个大目标”。

  此外,迪拜危机也或多或少给国内市场带来了一些影响。但具体来看,贺军认为,迪拜危机对中国市场的直接影响会比较小,但迪拜事件对中国市场的影响可能会通过另外一个方式表现出来。

  “主要因为迪拜危机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复苏的过程中爆发的,这如同又给市场又扔了一枚‘炸弹’,如此一来,最坏的情况可能会影响全球资本市场对新兴市场国家的信心。金融危机之后,亮点就是新兴市场国家,很多资金从发达国家转向新兴市场国家,今年以来新兴市场国家的市场上涨的幅度很高,中国市场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记者童芬芬)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