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债务危机或将催生欧盟制度大改革——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希腊债务危机或将催生欧盟制度大改革
2010年03月04日 08:49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经济、政治双重“二次探底”的巨大压力下,欧盟一体化管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遇到了空前的阻力。

  因为经济回升乏力,失业率居高与降薪引发的罢工示威频发,希腊、葡萄牙、西班牙乃至英国等国财政债务危机压力日趋凸显,然而,近期欧盟委员会公布对冰岛申请加入欧盟的分析报告却认为,鉴于冰岛与欧盟具有共同价值观,并在民主、法制等诸多领域已符合或接近入盟标准,欧委会建议启动与冰岛的入盟谈判。

  倘若在经济运行正常时期,冰岛加入欧盟的谈判,似乎并无多大值得争议之处。然而在此次贷危机复苏二次探底过程中,吸纳作为次贷金融危机重灾区的冰岛加入,对于原本在希腊等国债务危机中已充分表露一体化管理不足的欧盟来说,不啻为一项严峻的挑战。这一挑战,其实并不在于民主、法制与价值观这些空泛的精神领域,而来自于现实的内部政治利益倾轧与经济利益纷争。

  究其本质而言,此次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甚至包括老牌西欧经济强国英国在内的财政债务危机,凸显出了欧盟货币一体化与各国财政分治之间的真实冲突。情况明摆着,希腊等国可以利用欧元的强势地位为本国财政低成本融资,但是随着主权债务的快速积累,这些国家的偿债能力却因次贷危机与内部管理不善等缘由未能得到相应的补充。一旦债务到期,不仅这些国家政府与金融系统不可避免将陷入全面瘫痪,同时还将通过欧元这一传导途径,严重冲击整个欧盟经济。

  为了维护自身经济货币系统的一体化进程,欧盟不得不选择各种渠道为希腊等债务危机国输血。比如,虽然早先德国一再强调不会对希腊施以援手,但是欧洲议会德国议员夏齐马卡基斯2月27日则对媒体表示:德国、法国和荷兰正计划购买希腊国债,进而帮助希腊度过债务危机,其中德国计划立即购买50至70亿欧元。看来,虽有来自援助国内部的民众与政治势力的反对,但是为了顾全欧盟经济复苏与一体化的大局,给予援助实为必要。

  这一点,与此前次贷危机紧急救援时期的美国政府与大型金融企业机构之间“太大而不能倒”的博弈情形,颇为类似。美国政府监管层对这一问题的改革方向,是加强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更严格进行内部审查管理。而欧盟作为一个仅具备部门中央政策监管权力的半国家机构,其对下属各成员国的经济与政治政策,仅存在一些基础性的限制条文。如财政赤字必须限定在GDP的3%以内。由于实际上无法介入到各成员国的实际财政债务运营中去,事后缺乏有效的惩罚机制,此类基础性条文形同虚设。德法等欧盟主要国家被迫选择援助希腊就是最好的例证。

  所以就有舆论担忧,此时如果贸然引入像冰岛这样的次贷危机重灾国加入欧盟,则欧盟重陷希腊那样的困境恐在所难免。何况,此时英国、爱尔兰等欧盟本身成员国在治理危机“二次探底”方面自顾不暇,哪里还有余力来应付新的危机蔓延?

  已有分析人士指出,治理此类危机的良方是加速欧盟政经一体化,这在理论上的确是一条治本之策,如果将欧盟作为一个国家来治理,成员国作为地方政府统筹管理财政货币,那样的确可以避免相互之间的扯皮现象。可是,事实上这一方法不仅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同时也对欧盟一体化的核心概念与欧盟自由思想的传统观念有所误解。自50年前的欧共体起直到今天的欧盟,欧洲一体化的努力目标,就是对外用一个声音说话。然而这仅仅是对外,在对内方面,由于欧盟各国由来已久的历史分割与传统注重自由平等独立的观念,欧盟在短期内更多的是提供一个各成员国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实则属于相互松散联合的“邦联”制度,而非像美国那样有较强中央集中形式的“联邦”体制。

  眼下的希腊债务危机,可视为对这一松散邦联制度在经济危机联合干预领域的考验。如果各成员国不能达成就危机二次探底治理的一致,那么整个欧盟一体化进程将会出现大幅衰退,目前来看,这种可能性极小。而一旦给予希腊以充分的援助,那么如果规避像希腊这类“有恃无恐”的财政绑架危机,将成为欧盟日后的主要议题。美国政府可迅速出手干预房地美等大型金融机构的运作,但在法理上,欧盟却无法干预希腊本国内政事务。

  或许附加更多政治经济限制条件的紧急援助,是目下最为可能的介入模式,希腊必须向欧盟以及主要援助国呈报债务重组与削减计划的进展。而此后希腊利用欧元对外融资必须经过欧盟更为严格的审查,以防止其与华尔街投行再度联合造假。同时,对于深陷希腊债务造假的有关国际金融机构,必须施以更为严格的准入与监管措施。

  欧盟内部这样的管理改革,能行得通吗?(陆志明 作者系复旦大学金融学博士)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