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持股员工缘何“维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中国平安持股员工缘何“维权”
2010年03月17日 09:46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制图/巨琳   中国平安内部职工股于本月初上市流通,约1.9万名员工持有市值近400亿元的股票。媒体纷纷惊呼,“平均每位持股员工身家将增200万元”。然而,平安的部分“200万”富翁却在3月15日来到位于深圳的平安总部,向公司高层提出“维权”主张。来自湖南、杭州、山东、上海、沈阳、哈尔滨等地的60余位在职和离职的平安员工,15日来到位于深圳的平安大厦楼下,他们在现场打出要求维护股东权益的横幅。

  -平安权益员工已获高额分红

  据当地媒体报道,一位来自南宁的王女士表示,自己于2000年作为平安员工买入30000份平安权益,当时每份为1.76元,现在解禁股流通后,累计要交逾40%的税,其中还包括企业所得税。“我们为什么要缴纳企业所得税?”

  中国平安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深圳经济特区推行员工持股的试点单位,深圳市新豪时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市景傲实业和深圳市江南实业,这三家公司是代表平安员工持股成立的公司。也就是说,平安员工权益投资是通过新豪时投资、景傲实业等法人公司间接持有中国平安A股股份实现的。

  此次解禁的8.59亿股平安限售员工股,即为上述三家公司所拥有,其背后的平安权益持有人近1.9万名。这三家公司此前已决定,所持平安员工股将在5年内以在二级市场公开出售和大宗交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减持,每年减持数量基本不超过30%。根据三家公司的减持方案,平安员工股权益人将支付超过20%的企业所得税以及20%的个人所得税,平安员工股股东最终将承担超过40%的税负。

  据介绍,尽管平安解禁股总市值可观,但多数员工股股东持有的平安权益在5000份到1万份之间,甚至最低的只有1000份权益(近1.9万名中国平安员工共持有4.3亿份权益单位)。在高额税负下,解禁给平安小股东带来的造富效应十分有限。

  但也有分析指出,尽管税负沉重,但10年来持有平安权益的员工每份累计分红达3.34元,而他们的买入成本仅1.76元。2006年前买入平安权益的员工均全部收回成本。

  -深圳新豪时:解禁流通方案合法合规

  昨天,记者收到平安员工股代持者深圳市新豪时公司对此次“维权”事件的回应声明。声明表示,解禁流通方案合法合规,新豪时发言人还对目前公众关注的诸多热点问题进行逐一回应。

  当被问及股票为何不能过户到员工持有人个人账户下,为何要在交易中缴纳如此高的税等问题时,新豪时发言人表示,“这是由员工投资集合的性质决定的。员工权益投资是通过新豪时投资、景傲实业等法人公司间接持有中国平安A股股份。早在投资集合运作之初,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个人不能直接成为金融企业的股东。但平安作为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深圳特区员工持股试点单位之一,在具体操作上一方面要创造员工分享公司发展成果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因此将员工受益所有权计划设计为法人持股。需要强调的是,2004年平安在申请H股上市过程中,员工投资的股份得以保留下来,中间起作用的正是法人持股的方式。否则,会像其他公司那样被清退掉。

  国内个别公司由间接持股转为直接持股,主要因为他们和法人公司之间是比较直接的代持关系。而平安的员工持股公司与员工之间没有代持关系,因此根据目前境内A股证券登记结算的有关规定,不能将员工投资集合间接持有的中国平安A股股票直接过户到每个权益持有人的A股账户下。

  新闻追踪

  法人股锁定3年循监管规定

  根据国家现行有关税法的规定,新豪时投资和景傲实业按照国家法规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根据现行法规和政策,深圳企业所得税税率2010年为22%,2011年为24%,2012年(包括2012年)后为25%;个人所得税税率均为20%。

  新豪时表示,关于税务政策方面是否有减免的空间,权益持有人管理委员会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咨询了很多的法律、税务等专业机构,并且和有关税务管理部门做了详尽的沟通,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目前的安排也是税务管理机关最后的反馈和结论意见。

  此外,三年的员工股锁定也成为了此次事件关注的热点之一。有平安权益持有人表示,“自2007年以来,我们‘被自愿’锁定了三年,错过了大牛市,平安集团应做出赔偿。”对此,新豪时发言人表示,“2007年,平安在A股上市时,也是由于法人持股的性质,员工投资集合相关公司所持平安股份才得以一起上市。所持中国平安股份锁定3年,是按照监管规定和上市规则的有关要求,中国平安A股上市时的招股说明书对此有详细披露。   (樊大彧)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