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水涨船高” 年味为何越过越淡?——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压岁钱“水涨船高” 年味为何越过越淡?
2010年02月20日 10:18 来源:重庆商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压岁钱水涨船高,离去了本意;拜年送礼兴起攀比,成了一种负担;本是团圆节日,一些晚辈却要外出旅游;春联越贴越少,麻将棋牌越打越多……大量的春节民俗已慢慢消逝或变味,让人们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了。原因何在?又如何看待春节等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消逝和保护现状?本报昨日专访了相关专家和文化学者。

  过年为何越过越没年味?

  曾数次在全国“两会”上提议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庆市作协主席黄济人直言,现在的春节已经变了味。春节原本发端于人际交往关系,是家庭家族团圆的社会产物,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相关文化载体消失了。“这有客观原因。”黄济人说,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家庭结构分割的细小化、个体化,家庭作为社会生产单位的功能在弱化;另外,人们的交际方式受网络等的冲击发生了变化,这样,作为春节的核心功能,家族的情感整合仪式,正在失去它的传统地位。

  三峡博物馆名誉馆长王川平持有同样的观点。在他看来,春节原本对人们来说,是一个充满了希望的节日,人们对来年寄予很大期望。这种期待感,相对于农村,现代城市已经减弱了,变化比较大。“在城市里,你会发现贴春联的越来越少,祭祖的也不多,大家都把春节当成一个普通的放松假日。”王川平认为,之所以如此,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作为春节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信仰观念越来越弱了。过去一过年,就会有舞龙灯等活动,大家祈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信仰少了,相关的文化习俗也就随之消失了。

  呼唤传统文化理性回归

  王川平认为,对春节的传统文化缺少认识和尊重,反映的是一个民族文化自觉的缩影,“当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到了泯灭的状况,民族的根基就会发生动摇,中国的传统佳节浓缩了很多文化,当下亟需呼唤这些日渐消逝的精神家园。”

  在重庆市民俗学会会长余云华看来,如何增强传统节日的节味和文化味,在现代语境下实现对传统的回归,已迫在眉睫。“国家日益富强,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后,我们应该反思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要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寻找力量。和谐社会需要政治结构的和谐,需要经济结构的和谐,同样需要文化结构的和谐。”余云华说。

  他认为,韩国的做法值得中国学习借鉴。韩国对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和保护,也走过弯路。但在社会各界的大声疾呼下,韩国政府迅速采取了行动。此后,民间代代相传的村俗得到延续,韩国政府也提倡各种民俗文化节,有意识地保存、继承正在消失的传统文化。

  保护传统文化需兼容并蓄

  黄济人称,对春节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不能排斥其他文化。需要有兼容并蓄的态度去融合,去创新形式和内容,才能形成多元、自由和开放的民俗风尚,使传统文化更有活力和生命力。

  “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不排斥。”余云华说,当前,中国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很多实在的载体。重拾传统节日是必要而有效的手段,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文化具有传承性,只要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能够代表本民族的核心价值,就具备被传承和吸收的条件。“但不是说恢复春节传统就得穿唐装,那是不可能也是不应该的。”

  王川平也认为,当今人际关系复杂,人际成本提高,人们呼唤亲情友情,渴望团结与交流,重拾传统节日记忆已具备客观条件。但要改变社会的文化态度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从经济、社会、教育、文学等多个方面入手,用潜移默化的方法解决观念问题。

  他建议,结合当前人们的心理需求和休闲特点,为春节等传统节日注入新的文化因子,提供新的节日消费环境,“情人节、圣诞节等之所以火爆,就是与人们的心理需求和休闲特点结合的典范。”记者 胡顺涛 何恒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