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亿外汇储备怎么花?经济学家点评四大焦点——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2万亿外汇储备怎么花?经济学家点评四大焦点
2009年03月20日 11:38 来源:《环球》杂志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自2006年2月中国外汇储备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后,中国外汇储备不断创出新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08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余额达19460亿美元,几乎是日本的两倍。而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不断深化,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经济体的市场流动性日益紧缺,中国如何利用手中的巨额外汇储备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国人关心最多的,是如何充分利用这笔巨款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利益服务,防止外汇财富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而缩水。

  在“焦点多棱镜”这个观点交锋的讨论平台上,《环球》杂志本期邀请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教授、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研究员、中国美国经济学会理事何伟文先生和经济学家孙飞,请他们就如何利用近2万亿外汇储备的问题发表看法。

  焦点一:外汇储备可以买什么

  陈凤英: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现在国际上大宗商品的价格很低,包括石油、铜、铁等的价格都在下降,这是我们购买这些战略资源的好时机。

  除了采购,我们也可以到国外投资一些资源开发项目。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发达国家的资金撤出了在非洲、拉美等地区的资源开发项目,我们就可以增加在这些国家的投资,这不仅可以保证中国的资源供应,对这些资源国来说,我们的投资对他们也是一种支持。

  从长远来看,工业化和城市化在全世界还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资源价格还是会保持在高位。我们这时候进入资源领域是有利的。

  另外,我们可以向一些国际稳定基金投资,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当然我们也要有条件,要提高中国在这些机构的话语权。还可以和一些周边国家加大货币互换,这对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还可以拿出一部分外汇储备设立贸易支持基金,当进出口企业出现支付问题时为它们提供支持。

  在考虑外汇储备的运营时,我们必须考虑到短期要保值,中期要有收益、要增值,从长期来看,则要关注战略利益,有时候要考虑到外汇储备使用的国际关系影响。

  孙立坚:外汇储备最主要的功能是保证国家货币体系的稳定,在外汇市场出现动荡,人民币大幅度贬值的时候,外汇就可以保证人民币的稳定。这需要我们有一定量的流动性外汇储备,主要是外币现金和外国国债等等。当然,我们的货币体系现在处于稳定平和的状态,没有出现危机,我们不需要保留太多的流动性外汇。那么就要从其他方面看看这个外汇的购买力能不能为国家创造财富。

  这些外汇储备有两种用途,一是投资,把钱给企业,让企业到国外去进行投资运作。在国外运作都需要用美元、欧元这种国际硬通货。我们现在主要在非洲、拉美等地区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源领域,进行一些战略投资。

  另一种用途就是消费。当然我们不会学有的国家的做法,把钱发给大家,然后大家拿着钱到处消费,把钱送给外国,本国经济反而衰退了。我们要买的东西必须和国内的工业生产挂钩,也就是去买一些工业生产需要的材料,例如原油、铁矿石等,当然还有先进的技术。

  日本当时在经济腾飞的时候,买了很多美国高附加值的东西,虽然很贵,但是技术含量高,买回来以后把设备拆解开来,然后去研发,最后生产出比美国更好的东西。我们也应该向日本学习,买高附加值的东西回来然后研发,打出我们中国品牌的东西。

  当然,目前我们在进口先进技术设备时遇到很多阻力。西方国家为对华高科技出口设了很多门槛。但是我们还是要争取,尤其是现在发达国家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我们在谈判中是有一些优势的。

  孙飞:外汇储备是国际货币,在境外要花在最有用、最具有升值潜力和投资价值的地方,要用在中国的短板上。什么是中国的短板呢?高新技术的引进应该是一个重点,好的技术是中国比较缺乏的。另外就是战略性物资的储备也很有必要,包括能源、矿产及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等。黄金这样的硬通货也可以在考虑范围之内,毕竟它有保值的作用。

  何伟文:要正确看待我们的外汇储备,不要以为2万亿是个很大的数字,实际上这仅仅是官方储备,按全部外汇储备量来说,中国不是最多的。日本光民间就有3万亿储备,2万亿这个数字对于中国这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并不算多。而且这些外汇储备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还面临风险,拿俄罗斯来说,5个月的时间里外汇储备就下降了35%,因此外汇储备作为国家的命根子,还是多一点的好。而在如何管理外汇储备的问题上,需要务实。

  有人建议将外汇储备投资于海外资源、矿山和石油等。但这里同样有风险要防范。以石油为例,如今,石油在国际市场上不仅仅是能源产品,更早已成为金融产品,甚至是金融衍生品。国际油价一年来暴涨暴跌我们都看到了。这些风险需要我们防范。

【编辑:杨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