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三农”号角 浙江银行业进入支农推进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吹响“三农”号角 浙江银行业进入支农推进年
2009年03月21日 14: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杭州3月21日电(周翌)为引导和推动浙江省银行业提高金融服务“三农”能力,浙江银监局将2009年确定为浙江银行业金融支农推进年,全面推动该省农村金融工作。

  改革开放30年来,“三农”的内涵和外延已从传统的、狭隘的“三农”发展成为“大三农”和“新三农”,主要表现为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推进了农村城镇化、大量农民经商办企业或外出打工带来了农民转型化,农村金融需求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大额化的特征。

  尽管农业信贷投入正逐年增加,但农民‘贷款难、难贷款’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仍然是最薄弱的环节。

  “金融支持‘三农’,是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金融和‘三农’之间是鱼与水的关系。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农村金融的发展,更没有涉农银行机构的发展。”浙江银监局局长杨小苹表示,在我国经济也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农村经济改革发展是促使经济全面回暖的一个重要方面。浙江将2009年确定为银行业金融支农推进年,全面推动农村金融工作。

  目前,浙江省已经逐步形成合作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新型农村金融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层次、适度竞争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各大银行加大涉农信贷投放

  日前,农行瑞安支行成功办理全省农行自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以来的首笔农户联保小额农户贷款业务,与农户现场签定了总额300万元的贷款协议,保证农户春耕资金需求。这是该省银行业加大涉农信贷投放的一个缩影。

  记者从浙江银监局了解到,2009起,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将逐年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放,2009年涉农贷款增速高于2008年;其中涉农银行机构2009年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平均贷款增速。同时县域银行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年度反映的新增存贷比应高于60%;对法人机构,尤其是涉农贷款比重较高的机构,2009年有条件地允许适当突破存贷比。

  “据我们了解,农行省分行今年全年计划‘三农’贷款增量占全行贷款增量的50%左右,县域贷款增速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农发行省分行当年计划投放支农中长期贷款,同比增加28亿元;国开行省分行也计划发放新农村建设及县域贷款,预计全年余额新增43亿元。”杨小苹告诉记者,农行等银行业还将继续以生产经营户和个体工商户为重点,实施农户小额贷款绑定,拓宽小额农贷的覆盖面,确保小额农贷和农村消费贷款取得实质性进展。

  放宽涉农服务市场准入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新增资金需求总量为15万亿元左右。这样庞大的资金投入,仅靠国家财政投入无法满足,必须发挥金融的主渠道作用。

  2009年开始,浙江将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试点,吸收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济组织等投资入股。与此同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步伐也将加快。

  据悉,目前浙江省内尚有157个乡镇没有银行服务网点,银监局特别对农村地区进行倾斜,放宽涉市场准入,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县及县以下地区设置网点。2009年争取新设10家村镇银行;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2009年选择2-3家探索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在金融服务空白地区试点设立贷款公司或农村资金互助社。

  根据规划,今年浙江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在县以下乡镇增设银行网点(含自助银行)200个以上、ATM机700台以上、POS机1万台以上。

  加快林权抵押贷款等涉农信贷创新

  农民住房和农村耕地经营权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存量资产,但这块资产由于产权不清晰长期以来一直无法进入流通领域。近年来,浙江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在农村金融市场摸索,温州、嘉兴、湖州等地探索性地开办了农房抵押贷款试点。

  “广大农村地区‘贷款难’‘难贷款’现象并存,主要症结在于抵押担保问题。在农村,农民要贷款,但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物。2009年为此,我们在探索农村金融时会加快涉农信贷产品的创新。”

  另外,作为林业大省,浙江已有安吉、遂昌等20家行社开办了林权抵押贷款,共发放林权抵押贷款5311户、3.2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倍和1.6倍。杨小苹表示,浙江省将积极稳妥地探索,确权登记后的农民住房和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抵押融资的有效途径。(完)

【编辑:宋方灿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