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美国加速“印钞”给全球经济带来风险——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专家:美国加速“印钞”给全球经济带来风险
2009年03月23日 07:2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全球经济何时复苏?在22日开幕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与会者认为,本轮危机是对半个世纪以来国际货币体系失衡的大清算,大规模的刺激方案有望使全球经济止跌企稳,但危机的最终摆脱,还有赖于各国携手建立一个全球性的金融体制新框架。

  美国再出重拳,经济前景未卜

  本月18日,美联储宣布购买最多3000亿美元长期国债和1.25万亿美元抵押贷款证券。正如市场人士担心,瑞士央行本月12日入市沽瑞士法郎打响了“货币贬值战”第一枪,美联储则打出了影响深远的一枪。消息既出,美元迅速跳水,油价当日站上50美元,黄金创出一个月来新高,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普涨。

  与会者认为,“货币贬值战”风险巨大:目前全球金融市场信心脆弱,放任汇率下跌,争相外逃的将不单是国际热钱,更有当地资金,可能触发如亚洲金融风暴的恶果;各国竞相贬值,无疑是输出衰退,以邻为壑,将加剧日益紧张的全球贸易关系;造成30年代全球大萧条的原因之一,正是贸易保护主义,这对目前已陷衰退的全球经济,是不能承受的重。

  事实上,近期愈来愈多的央行悄悄加入“印钞票”行列。例如2月韩元兑美元急挫逾一成,泰铢跌逾3.3%,日元贬值近8%。由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维持稳定,2月份实际有效汇率指数达历史新高117.78,较1月急升6.78%,一举成为全球最强势的货币,使出口业雪上加霜。

  “大量发行美元救危机,想急于结束衰退,其效果如同打一针强行止痛药而已。药性过后,滞胀、衰退的恶劣局面将出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说。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本杰明·弗里德曼也对“联邦政府负债率可能会更高”和“过剩的流动性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表示忧虑。近日,股神巴菲特及债王格罗斯均表示担心通胀重临。

  经济同步衰退,各国加紧救急

  论坛上,化工巨头巴斯夫欧洲公司执行董事会主席贺斌杰以一串数字开始了他有关“制造业坍塌”的演讲:

  ——美国汽车销售量在2009年2月下降超过40%;

  ——全球芯片销售在2009年1月下滑近30%;

  ——中国玩具业遭到重击,行业内一半公司在2008年倒闭……

  他说:“我们现在看到,在全球的每个地方,甚至包括亚洲,经济出现衰退!这是过去我们从没遇到过的。”业内,陶氏化学公司则因资金短缺延迟了对罗门哈斯公司的收购,并被迫在公司成立112年来首次削减股息。

  航运巨头A·P·穆勒-马士基集团首席执行官安仕年说,作为一个“风向标”性质的行业,我们在航运和物流业中是否看到全球贸易出现好转趋势?我们和我们的顾客是否看到了隧道尽头的光明?对这两个问题的简单回答都是“没有”。

  对于处于危机中心的金融业,工行董事长姜建清说,国际金融机构的损失“尚未见底”。他在论坛上列举了一组数字:已公布年报的25家大银行中有6家亏损;全球金融机构累计亏损已超过12552亿美元,其中美国占68%,欧洲占30%;金融业已裁员28万人。年初,东欧又爆发债务危机,欧洲银行所占债务比例超过90%。

  与会者认为,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一面向本国实体经济蔓延,一面入侵原本远离灾难的外围国家——第一波华尔街,第二波欧洲,第三波新兴国家,并且已蔓延至非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波图加尔断言:2009年将是战后全球经济衰退最严重的一年,也是全球经济“最同步”的一次衰退。

  面对危机,各国政府相继出手。作为危机的发源地,美国政府不断出台救市措施:联邦基金利率已降至0至0.25厘的历史最低水平;先后推出了1680亿美元减税方案、7000亿美元问题资产纾困计划和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

  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政府先后出台了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采取了降息、减税等举措以刺激经济。俄罗斯近日宣布,2009年政府将斥资1.5万亿卢布落实本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各项措施。英国利率和欧元利率也分别降到0.5和1.5的历史最低水平。

  不过,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认为,奥巴马政府当前8千亿刺激计划还是“太少了”,并会因联邦制下各州的经济短缺而大打折扣。

  夏斌认为,本轮危机是“半个世纪以来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失衡的一次大清算”,全球经济的复苏不仅取决于公共支出的增加,更依赖于金融体系的重新平衡。

【编辑:高雪松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