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GDP屡垫底寻求生态补偿 游说收制氧费——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神农架GDP屡垫底寻求生态补偿 游说收制氧费
2009年05月31日 10: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09年2月1日,湖北神农架旅游部门消息,日前神农架林区在北京获批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中新社发 韩玉洪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神农架突围

  为保护环境而丧失发展机会是否应该得到经济弥补?“制氧费”是否是一个资源保护型城市的求富之路?

  本刊记者/刘炎迅 (发自湖北 神农架)

  “老是最后一名,怎么行?”向长友点了一下“GDP”三个字母。向是神农架林区发改委的主任,自他2003年上任以来,这个地方的经济就总是乐观不起来。

  2009年第一季度,湖北省经济指标统计,全省17个地级城市中,省直辖的副地级城市神农架林区垫底。和排名倒数第二的天门市相比,尚不足后者的七分之一。

  这个地方怎么了?

  穷绿之地

  “我们是生态贫民。”钱远坤说,他是神农架林区区长,在另一份林区内部的材料中,他用了更激烈的词——“生态难民”。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钱远坤带队进京,游说“制氧费”,引起各方关注。

  所谓“制氧费”,在钱元坤看来,就是一种生态补偿。

  位于长江和汉江分水岭的神农架,拥有2618平方公里的森林,这里每年向大气释放300多万吨氧气,消化30多万吨二氧化碳、100多万吨灰尘和近200万吨有毒气体。同时,林区每年蓄水3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丹江口水库年平均蓄水量的1/4。

  这对于周边地区都是看不见的给予。

  从2004年,神农架在全国率先申请绿色GDP核算试点。经过权威估算,神农架的绿色GDP是236亿元,人均大约30万,是全国人均的30倍。

  神农架俨然已经成了全国绿色首富之区。但现实的另一面却是,经济GDP低得可怜。

  神农架林区属于副地级市,面积3253平方公里,人口7.9万,是中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地方,同时也是国家重点贫困地区之一。

  按照钱元坤的提议,神农架为保护环境而丧失的发展机会,应该得到经济补偿,比如流域、矿产资源、森林等进行生态补偿。

  “神农架有树不能伐、有矿不能采、有药不能挖、有兽不能猎。”很多神农架的居民都有些不能理解,充满怨气。

  神农架林区政府副秘书长刘生策也说,神农架在生态上是富饶的,但人民的生活是贫困的。1992年,神农架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至今未脱贫。

  “十六大之后,国家一直在提生态补偿,但具体的政策没有。”林区发改委主任向长友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目前,全国已有25个地区建立了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但补偿标准普遍偏低。

  2008年底,神农架终于被湖北省定为生态补偿试点,但落实下来却是“毛毛雨”,“就拨了50万,够什么用?”向长友对《中国新闻周刊》坦言。

  一切尚需时日,等待之中,林区的落寞还在持续。

  陈伟是林区的护林员。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5月,是神农架林区的重点防火期,他的任务就是巡山。

  4月12日,雨水细密。陈伟坐在火炉前搓着手。他说日子过得紧。在神农架,这并非陈伟一个人的感受。

  陈伟所在的林场在整个林区里算是较大的一个。包括他一共只有9个工人,管护着8万多亩山林。每个月,他从林场领1100多元的工资,这个水平,在工人中已经算是高的了。一般的护林员,每月不过800。

  护林员陈伟一家的生活显得有些窘迫。儿子上高一,一年的花销就得6000多。一家人住在深山里,交通不便,儿子只能住校。

  他和老婆每天守在林场的木阁楼里,护林,巡山,日子过得单调且平静。

  林区的人,无论栖山而居,还是地处城区,收入每月不过七八百,但在深山里,物价却不成比例的高。

  林区的行政中心坐落在松柏镇,这里平均海拔1千米左右,而另一个旅游重镇木鱼镇,则有2300米左右,气候湿寒,种不了蔬菜。菜贩子们用三轮摩卡从邻近的兴山县运来成批的蔬菜,东西一落地,就翻好几倍。

  作为行政中心的松柏镇,物价比林区旅游中心木鱼镇稍低些,但人均收入也低了不少,木鱼镇的人,几乎全民经商,做外地游客的生意,虽然游客稀少,生意冷清,但总是要好些。

  游玩神农架的外地人,一般是不来松柏镇的,在他们眼中,所谓神农架,就是以木鱼镇为中心的那片神秘保护区,以及传说中的野人和林间窜行的金丝猴。

  在这里,没有出租车,没有公交车,三轮摩托穿梭在街巷,揽客。林区的人,要想出趟远门,比如去最近的邻县房县,或者去趟宜昌,都不容易,每天去房县只有一班巴士,去宜昌也是如此,还得赶早,上午8点之后,基本是不能远行的了。

  外地人要想进来同样不易,先到武汉,辗转宜昌,再坐5个小时班车,才能到松柏镇,一路上山路起伏,总有车子相撞、抛锚。

  光辉岁月

  神农架此前也有过光辉岁月。

  陈伟的老家是湖北郧县,21年前,刚毕业,他被招工到了神农架林区,成为伐木工人,每月工资63元,而当时全国城镇职工的平均水平只有35元,干部不过50元。

  1956年,国家决定开发神农架,要把神农架建成中南地区最大的商品木材生产基地。8000多人的筑路大军被调至此,南北并进。1966年,198公里的干线公路全线贯通。至此,神农架原始封闭的面纱开始被揭开。

  每天,陈伟大约伐木一方左右,三四棵那么粗的树,他比划着一个半径30公分的圈。那时,陈伟这样的伐木工人不但是光荣的,还是富有的,但那只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余晖。

  那时神农架只是一个自然地名,也就无所谓地方经济的发展。

  1970年,国务院批准神农架林区建制,由湖北省直辖。来自周边各县市的各路人马,成为新建制的副地级城区最初一批官员。当时的思路比较单一,就是继续发展林木经济。

  1982年,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经湖北省政府批准成立,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此,湖北省逐年调减神农架木材产量。这里开始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保护型转轨,但由于没有替代产业,采伐仍在继续,林木经济依旧是地方政府的重头戏,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始终尖锐。

  1970年代至1980年代这十多年,神农架累计生产木材100多万立方米,这些木材,在钢材和水泥极度匮乏的计划经济年代,起到了大作用。而另一面,神农架的森林覆盖率也迅速由76.4%下降到63.7%。

  1991年,伐木工人陈伟结婚了。妻子是在老家认识的,原来是沙市棉纺厂的职工,婚后第二年,老婆就辞职了,跟着丈夫落户山林,因为在当时,陈伟的收入还算得上“富裕”。

  当时他们并不知道,《美国之音》已经在预言,“再过5年,神农架将从地球上消失”。

【编辑:蓝玉贵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