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吸取力拓毁约教训 摒弃浮躁“出海”心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专家:吸取力拓毁约教训 摒弃浮躁“出海”心态
2009年06月08日 22: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北京6月8日电(记者 张量)2009年 6月5日,力拓集团董事会宣布撤销2009年2月12日宣布的与中国铝业进行价值195亿美元战略性交易的推荐,并依据双方签署的合作与执行协议向中铝公司支付1.95亿美元分手费。消息传来,举国哗然,批评力拓毁约和为中铝扼腕的舆论骤然升温。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研究部副主任张世国在接受本网记者专访时指出,面对如此形势,正确认识中铝注资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是极其重要的。

  力拓案不成功概率本来就高

  针对力拓毁约案,众多的批评者中流行的观点是,由于全球金属产品市场回暖,铁矿石国际市场价格上扬,使力拓公司的资金压力和融资压力没有当初那么大了,股价也上扬了,而力拓对自身的价值也有了新的更高的预估;另外,力拓周边的利益相关者也担心中铝的国资背景会影响其未来发展。而张世国认为,这些观点只是引致该案失败的部分理由,但不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他指出,从力拓作出毁约极端举措来看,主要原因是现在的力拓董事会已不需要借助中铝的力量实现其任何战略目标了。尽管澳大利亚总理一再表示这是力拓集团的企业行为,澳大利亚政府仍欢迎中国的资金。但他最后却表示,要尊重企业的选择和意见。这番表白并没有清晰的揭示力拓毁约案的真实原因。而导致此案失败仍有别的更为关键的理由是因为此案属于国际矿石领域一起涉及国际市场格局变化的重大并购案,不是一般意义上企业之间的资产和业务的买卖,它触动了澳大利亚既得利益集团的核心利益,各种台面的较量和斗争是引导案例失败的关键因素。

  首先,这起收购案被放大到了澳大利亚国家利益,这是绕不过去的环节,因此引起了澳大利亚各界的反对,毕竟矿产品在澳大利亚属于战略产业,其出口量约占澳大利亚商品和服务出口总量近50%。正因为如此,澳大利亚国内的反对者如必和必拓等动员了足够的力量,以中国国企攫取澳大利亚资源、损害了澳大利亚国家利益及影响澳大利亚民族产业的发展等理由,随着调动民族情绪,攻击中铝注资力拓案,达到影响、阻止该注资案顺利通过的目标。

  其次,从中铝注资案后来发展的结果看,中铝注资案有可能只是力拓公司应对金融危机挑战的选择之一。这从曾退出力拓收购的必和必拓重新受到力拓青睐可以得到证明。据报道,必和必拓出资58亿美元与力拓合资,占双方合资公司50%的股份。这个计划和宣布终止中铝合作同时发布,表明当初力拓公司愿意接受中铝注资,其表白在面临资金困境之后可能考虑走“垂直一体化”之路,也许只是一种权宜之计。

  张世国分析指出,现在力拓董事会调整了战略,倾向于认为搞水平一体化,并与必和必拓联手,更好地把握铁矿石价格的话语权,更有利于节约运营成本。这个理由并不充足,毕竟如此这般操作,并未从根本上体现“力拓资产的价值”。这正是2008年力拓拒绝必和必拓收购的主要理由。当国际矿石市场出现转机后,力拓完全可以向中铝提出修改报价方案,这样可以提高资本回报率,并对股东价值有利。如果是仅仅是由于价格因素的话,那么原注资方案的价格是可以谈判和修订的。比如原先报195亿美元的交易标的,可以提高报价到价值220亿美元甚至更高。

  “为什么放弃更符合股东利益的新方案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力拓选择了与自己缺乏价格谈判优势的必和必拓进行合作。”张世国说,“其结果是,以毁约方式与中铝了结,不给其任何协商、谈判的机会,也等于放弃了通过讨价还价提升股东价值的机会。而在先前与中铝的注资合作,也实现了当初借用中铝合约力量达到拉抬股价及提升与必和必拓价格谈判能力的目标。”

  摒弃浮躁心态 勿乱“出海”方寸

  张世国说,中铝注资案失败后,从中文媒体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国人对中资企业海外投资的浮躁心态。有人认为中铝注资案失败是因为收购动作速度太慢,也有人批评中国政府审批环节太复杂,并认为这是导致错失收购机会的主要原因。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和国际大型企业收购程序相比,中国方面对中铝注资支持速度已经够快了。这起涉资达195亿美元的交易合约,在短期内我国有关金融机构就完成了超过200亿美元融资安排计划,这在金融危机形势下,放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也是不多见的。

  他举例说,记得上次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提出1500亿元海外收购案,正是由于审批环节要走程序。结果金融危机来了之后,中国平安避免了更大的损失。于是媒体盛赞“审批挽救了中国平安”;另外,在2007年底,中信证券也曾计划与华尔街犯了错误、却被中资认定为“金矿”的贝尔斯登进行股权合作,结果也是因为审批要走程序,客观上挽救了中信证券。

  张世国指出,前面的教训刚刚过,仅仅因为中铝这样一个中方不掌握任何交易主动权的失败的注资案,又让舆论把市场关注的焦点引向了对国企和审批环节的不满。虽然国有企业仍存在机制、体制等多方面的缺陷,我国政府在中资海外投资引导、协调和服务工作与民众的期待仍有差距,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浮躁”心态仍是中国投资界普遍存在的病根。不愿意做扎扎实实的国际化功课,而试图通过一蹴而就式的国际并购,实现所谓中国企业的全球布局,这是最主要的缺点。

  “其实,中铝注资案,成功当然好,不成功也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能因为个案失利就乱了“走向世界”的方寸。”张世国说。

  多些策略性投资 少些格局性投资

  张世国指出,中国企业要通过从这个案例总结国际化经验和教训。作为一个后起的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中国在海外投资和合作方面,需要立足于利用世界资源实现自身的做大做强。而在全球资源合作中,需要从小处着手,从中小型、分散的有潜力的项目入手,避免运作过度敏感的国际项目,避免过度运作影响国际产业格局的所谓“超级”项目,避免在国际间打经济战,避免造成国际社会认为中国企业要掌握世界产业的话语权,避免国际社会认为中国企业要改变国际产业格局,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国际被抵制、被对抗,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对立面和政治消耗,更好地抓住未来国际资源整合的战略机遇。

  在这方面,张世国认为中石油、中石化海外投资策略更值得称道。他说,以这两家公司的综合实力,其在国际市场运作超大项目也并非不可能。但是,它们选择在非洲、拉美、中亚亚等地区运作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中小型油气项目,年年有进步,基本上无大错,没有陷入重大国际争议当中。而在2005年,一向名不见经传的中国海油公司在美国市场掀起了价值185亿美元的尤尼克并购案,其风头之盛,冲击之力,引起了全球巨大反响,也在美国引起了渲染大波。当几十名众议员联手写信给美国国会反对此案时,其成功的可能性不复存在。(完)

【编辑:宋方灿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