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肃水泥产能过剩 广东自主淘汰4000万吨——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整肃水泥产能过剩 广东自主淘汰4000万吨
2009年10月21日 09:43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日前,由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钦定”了水泥等6个“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行业。对于我国水泥生产大省广东来说,调整产能过剩将带来怎样的影响?拥有众多知名水泥生产企业的广东又该如何应对?

  广东市场2009-2010年新增产能仅1200万吨

  记者从省政府有关部门了解到,2008年底,广东已经完成落后产能淘汰4000万吨(包括了2009年初广州佛山淘汰的产能),超过了国家发改委给广东制定的3200万吨任务以及自身制定的3800万吨任务。

  广发证券研究员王飞认为,市场上对水泥产业产能过剩问题担忧过于严重,担忧未来大规模的产能投放压力,而这仅仅是基于对在建产能和拟建产能的简单加总,事实上,这是和现实不符的。大量获得批文的生产线并未开工建设,或者在建生产线由于资金、矿山产权、市场判断变化等原因进展缓慢。他认为,至少从区域性来看,广东市场产能过剩并不严重(图5)。

  数据显示,广东市场2009-2010年新增产能仅1200万吨,已拿批文但可确定2010年不能点火投产的生产线仅有13条(图4),约2600万吨产能,远低于市场预期。王飞认为,按照最近国务院关于过剩产能行业调控的规定,新生产线的获取难度加大,广东新干法产能实际上是不足的,供给压力不大。

  广东水泥行业协会负责人表示,与广东前三年的高速发展相比,目前广东水泥产业的发展不追求高速度,而是在调整水泥结构,优化产业,水泥增长低于全国许多省份。

  中投证券研究所建筑建材行业分析师接受本报采访时分析,国家淘汰水泥产能,对广东短期内不会产生影响,因为调整的重点是新增项目,而不是已经开工的项目,因此政策在2010年才会发挥出调控的效果。“广东在全国来看,属于水泥产能扩张速度偏慢的地区,年初广东启动了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下年半房地产市场又启动,短期内水泥需求看好,产能过剩不明显,但是长期来看,如果不进行产能控制,可能会相对过剩。”这位不愿署名的分析师说。

  根据有关监测,近期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价格有上涨迹象,广东省熟料出现短缺现象,水泥价格后期或将持续高涨。

  龙头企业:利大于弊

  中信证券研究部建筑建材行业组负责人接受本报采访时分析,《意见》对水泥生产企业影响较大的政策是:国家将严格控制新增水泥产能,执行等量淘汰落后产能的原则,对2009年9月30日前尚未开工水泥项目一律暂停建设并进行一次认真清理,对不符合上述原则的项目严禁开工建设,并要求各省(区、市)必须尽快制定三年内彻底淘汰落后产能时间表。

  根据广发证券发布的对广东水泥市场调研报告,包括海螺水泥在内的广东省内最大的7家大型水泥生产企业,总产能约占全省的60%左右,占新干法产能的75%以上(图3)。从这些企业来看,目前在建产能仅有1400万吨,获得批文但未建设的有800万吨,而被市场统计却未获得批文的拟建产能非常高,而它们已经在国家新政策监控之下,审批严格,国家整肃产能过剩是否会殃及其业绩?

  塔牌集团负责人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抑制水泥产能过剩对企业并无大的影响。“整治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主要还是淘汰一些落后的立窑水泥,其能耗高、产品标号低,落后生产能力还占相当比重,拖累水泥工业整体能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塔牌水泥新型干法熟料产能占熟料总产能比例83%,在循环利用资源、降低产品能耗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目前,塔牌集团正在在建的福建武平项目1#生产线已在今年6月份投入试机试产,第二条生产线计划在2010年全面建成投产。”这位负责人说。

  惠州市光大水泥企业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大型水泥企业拥有生产技术上的优势,抑制产能过剩对该企业生产不会有什么影响。“目前广东整个水泥行业来看需求还是很大,就第四季度而言,光大水泥销售量也不断上升。发改委发出淘汰落后产能的通知,对企业来说是件利大于弊之事,淘汰一些落后的小型立窑水泥厂,既可以对产能有更好的控制,也有助于提高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这位负责人说。他表示,目前整个水泥行业总量增长步伐偏快,有效抑制产能,能避免过快呈现饱和状态。

  “《意见》若能在未来2-3年内严格执行,水泥行业整体产能过剩压力将得到有效缓解,有利于整个行业未来朝良性的方向发展。”中信证券研究部建筑建材行业组负责人说。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