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民怀揣6283多亿期待钱生钱 银行率先解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浙江农民怀揣6283多亿期待钱生钱 银行率先解渴
2009年11月17日 23: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杭州11月17日电(见习记者 赵晔娇 通讯员 夏水夫)晏世海的祖辈一直住在浙江金华赵家镇石峰村山上的土屋中,手头有点儿钱,就藏到柜子背后的土墙缝里头。到他这辈就不同了,从山上搬到镇上的园区居住,想存钱取钱,家门口200米就是一个银行网点。“有闲钱了,也想买点儿基金或者理财产品。”晏世海说。

  晏世海是中国新一代农民的代表,他们手中有闲钱,去银行存款拿利息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储蓄保值增值的传统理财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农村理财市场正在形成。截至今年6月底,浙江省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6283多亿元;另一方面,八亿农民背后的巨大市场吸引着内外资银行率先来到农村,为渴望钱生钱的农民“解渴”。

  一些金融业专家认为,如何科学合理地拓展农民理财渠道,发掘农村金融市场,是国内金融机构扩大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课题。

  闲钱出路风险不小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8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4700元,实际增幅8%左右,农民收入增幅连续5年超过6%。而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农村经济绿皮书》称,今年农业生产仍将保持良好态势,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预计均为6%。

  据了解,目前富裕农民的“闲钱”主要有几种出口。一是过度投资房产。富裕农民都在县城或乡镇投资房屋和门面,经济条件稍差一点的农户,也纷纷将多年积蓄用在盖房上。二是沉迷博彩,希望侥幸“致富”。三是热衷高息的民间融资。

  毋庸置疑,农民赚的辛苦钱花在这些行业上,风险不小。

  浙江省上虞市新宅村村支书陈苗根告诉记者,其实村民对“钱生钱”很有兴趣,但苦于不了解理财产品,也不懂得门道。

  该村村民夏松芳,夫妇两人都在村办企业工作,每月有固定收入,大女儿已经工作,小女儿刚上大学,夏松芳告诉记者,“前几年贪图小利把钱借给办伞厂的亲戚,结果家里出了事,连本金只拿回来一半。现在把钱都存到银行,可利息太低了。”

  据了解,前不久在浙江萧山宁围镇宁东社区曾举办过一次农民理财讲座。“当时大家的积极性特别高,上课时不少人认真记笔记,下课了还找老师要名片。”社区书记金生荣说,“大家觉得这样的课太好了,希望以后多开几堂。”

  2008年,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258元,比上年增加993元。以农村为主要“战场”的邮政储蓄、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仍在不断上升,截至今年6月底,浙江省农信社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6283多亿元,其新增存款已经连续6年居浙江各金融机构之首。

  这些数据的背后至少反应出两个信号:第一,农民有钱;第二他们除了存款,没有更多的想法或者渠道。

  农民理财尚有诸多瓶颈

  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让农民理财市场逐渐清晰地展现出来,但还需要深度拓展。

  某商业银行人士的观点有一定代表性:要让农民适应理财方式,并且承担风险和收益,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在与农民的接触中,记者发现,不论富裕与否,多数农民并不像城里人那样懂得理财。现在城里时兴的各种理财套路农民还很陌生,农民对家庭现金资产保值增值的想法也远没有城里人这么多。

  陈苗根告诉记者,村里人有点钱习惯到信用社存个定期或者活期,碰到家里办大事要用钱的时候再取出来。除了存银行以外,有的还会拿余钱入“会”(类似民间借贷)。这种入“会”投资方式在浙江温州、台州的农村也很普遍。

  不少银行业人士坦言,城市里的金融理财很火爆,很难顾得上“比较麻烦”的农村市场。在城市里的银行网点,一个大客户可能会带来几十万元甚至百万元以上的资金。同样的资金规模,在农村市场可能需要几个、十几个甚至更多的富裕农民来贡献。在未曾碰过这块“奶酪”的银行客户经理们的脑子里,和农民谈理财几乎不可能。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