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万亿计划下半场猜想 促民生、建社保、改工资——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四万亿计划下半场猜想 促民生、建社保、改工资
2009年11月26日 10:50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刺激政策已经实施一年有余,有破亦有立。人民大学刘元春教授把她可概括为“实体经济超预期反弹,通胀预期开始抬头,资产价格上涨迅猛,外贸形势依然严峻。”明年尽管还需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建议应有适度微调。即财政政策应不以增加投资为主要目标,而应以“促民生、建社保,改工资、稳投资”为目标,货币政策应当以抑制资产价格高涨为目标。

  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下半场:

  应促民生、稳投资、警惕资产价格高涨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会议将回顾一年得失,确定并部署明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走向。

  刺激政策已经实施一年有余,有破亦有立。人民大学刘元春教授把她可概括为“实体经济超预期反弹,通胀预期开始抬头,资产价格上涨迅猛,外贸形势依然严峻。”明年尽管还需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建议应有适度微调。即财政政策应不以增加投资为主要目标,而应以“促民生、建社保,改工资、稳投资”为目标,货币政策应当以抑制资产价格高涨为目标。

  经济由政策性反弹向市场需求反弹过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回顾刺激政策实施一年来的成效。在刘元春看来,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下,“不差钱”的故事出现在经济萧条阶段。

  今年前10个月的中国经济,堪称超预期反弹。三季度G D P增长8.9%,四季度预计将超过9%。具体到产业看到,汽车逆市井喷,同比销售增长了38.55%;房地产比繁荣时期还火爆,10月份中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屋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了3.9%,是今年按年率折算的最高增速,也是房屋价格连续第5个月上涨。

  在经济危机的时候消费依然迅猛,刘元春预测全年可能会达到15.6%,实际增速(剔除物价水平)达到17.1%,对G D P的贡献成为第二大因素。

  而这一切一切的迅猛增长,很核心的推动力是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包括中国1-10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8.92万亿元,同比多增5.26万亿元,远超年初政府设定的5万亿全年新增贷款下限目标,预计全年将破纪录达10万亿元。

  经济V型反转的同时也暴露出种种问题。并表明中国经济正处于政策性反弹向市场需求反弹的过渡阶段。

  比如,消费中间存在着补贴性消费和半强制性消费,市场自发消费意愿并不强烈,明显的就是消费差距的冲突。

  来自海关的统计显示,2009年前10个月,我国外贸出口9573.6亿美元,同比下降20.5%;进口7981.3亿美元,同比下降19%。而各个国家都在力推要进行世界经济不平衡的调整,从目前的状况就会看到,不平衡占G D P的比重在缩减。这就会导致全球贸易总量出现收缩。更重要的是失业率出现连续攀升。美国的失业率达到了10.2%,欧盟达到了9.7%,日本达到了5.4%,低水平反弹与失业率高居意味着复苏进程可能漫长,未来强劲反弹的力度将减弱。

  宏观经济步入“进退两难”的格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确定并部署明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走向。刘元春预测明年G D P全年增速将较09年持续回升,但季度同比增速却与2009年相反,呈现“倒V”型,全年增长速度将达到9.4%。

  受经济下滑以及经济刺激的双重作用,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比如说,目前的增长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来支撑的,但是中国在本质上还是一个重工业主导型。

  一方面刺激政策的刺激或进一步的放大很可能带来短期的快速回升和经济过热,但却可能是货币主导型反弹和压制市场复苏的培育。结构恶化导致宏观经济在中期不可持续,甚至出现中期的第二次探底。

  但另一方面我们收回会怎么样?简单的采取退出政策,将使政策需求萎缩,还没有形成的动力机制夭折,宏观经济短期出现第二次探底。

  进一步出口刺激,出口快速回升与不平衡调整之间又存在冲突。对出口也是一个矛盾心态。此外,房地产作为民生产业与作为支柱产业之间的冲突,作为民生产业希望房地产低一点,但是作为支柱产业希望土地上涨越快越好。作为地方政府核心财源的土地存在着冲突。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