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清远创下发展奇迹 连续六年经济增速全省第一——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粤清远创下发展奇迹 连续六年经济增速全省第一
2010年01月13日 23: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清远1月13日电 (莫非 胡键 岳宗)13日下午,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清远表示,清远连续六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省第一,创造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奇迹。去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增速仍高居全省榜首,难能可贵、可喜可贺。

  13日,粤北地区现场会移师清远,省委书记汪洋下午主持召开座谈会,省长黄华华代表省委、省政府作讲话。汪洋讲话指出,要清醒地看到,清远的发展还存在产业集约度不高、城镇化进程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不容忽视的“短板”,直接制约着清远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省委、省政府选择清远作为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试点市,希望清远实现从量的追赶到质的提升的转变,实现从一个区域的高速发展到全市各区域协调发展的转变,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为山区闯出一条科学发展新路,为全省科学发展创造新鲜经验。

  汪洋说,推进产业和人口的集聚是提升经济质量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途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省委、省政府提出“双转移”政策,目的就是要更好地推动产业和人口的集聚,缩小区域人均收入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富裕,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汪洋要求清远加快产业和人口的集聚,提高发展质量和协调发展能力。一要合理划分功能区域,实行分类指导。优化提升南部区域,主动融入珠三角,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建设环珠三角高端产业成长新区。重点发展中部区域,全面推动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特色化,把中部地区建设成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合理开发北部区域,重点发展资源型工业、农林副产品加工业、无污染工业和山区旅游业。

  二要快培育产业集群,优化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努力提高园区的发展水平,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推进产业集聚。加大新一轮招商引资力度,找出一些有竞争优势,符合未来发展需要的产业,进行定点定位招商,形成更多的产业集聚。优化提升现有存量产业的发展水平,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三要加快对接“广佛”都市圈,建成大广州卫星城市。清远是离省会最近的山区市,推进产业和人口的集聚、提升发展质量必须傍上“广佛”这个大款。要提升城市品位,实现城市建设对接,充分利用广佛同城化的机遇和溢出效应,加快中心城区建设,真正建设成为珠三角的“后花园”。要充分利用珠三角的各种优势资源,借力发展、借脑发展、借势发展,着力引进珠三角的产业、技术、品牌、人才等资源,增强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四要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实现共同富裕。明确帮扶目标和工作任务,建立“瞄准”机制,更科学、更精确地整合全社会扶贫资金,统一规划、集中使用,增强扶贫开发资金的实效性。围绕产业发展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在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劳动力的同时,促进人口的集聚,转移和减少农民。

  黄华华肯定清远市经济社会发展卓有成效、走在山区前列,认为清远经济实力快速提升、招商引资和新型工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建设扎实推进、和谐清远建设成效明显。黄华华还要求清远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核心,全力以赴推进“三促进一保持”,通过“换挡加油”实现“弯道超车”。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领导小组批复同意清远市开展主体功能区规划试点,这给清远新一轮建设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提出更高要求。要统筹城乡规划,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城乡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

  会上,清远市委、市政府就加快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加快城市化步伐、发展职业教育等事项向省委、省政府以及省有关部门提出支持请求。省有关领导和省金融办、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林业局、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经信委等部门负责同志就有关问题现场作了答复,表示支持清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主体功能区规划试点工作。省领导黄龙云、肖志恒、徐少华、王宁生、李容根、雷于蓝、万庆良、王珣章以及粤北地区各市市委书记、市长,省直有关部门、部分中直驻粤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现场会。

  当天上午,与会人员考察了清远高级技工学校、清远再生资源工业园、广东远光电缆实业有限公司、禅城(清新)产业转移工业园等,出席了清远市重点项目开工仪式,感受到清远“从寒极变热土、从边缘变前沿、从后发变先发”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去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逆势而上,生产总值增长16.2%,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大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2.6%,发展势头强劲。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