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企业向旱区抛去“橄榄枝” 西南农民义乌安新家——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浙江企业向旱区抛去“橄榄枝” 西南农民义乌安新家
2010年03月31日 15: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义乌3月31日电 (朱丽珍 董齐)现在,来自云南旱区57岁的老人李潮前每天睁开眼,不必再为喝水而发愁。在浙江义乌,他和老伴“安家落户”,开始了务工生活。记者了解到,为了缓解旱区灾情,浙滇两地搭起了“爱心桥”,义乌不少企业向西南农民抛去“橄榄枝”,放低招工门槛甚至提高用工待遇,广邀旱区农民到义乌就业。

  旱情使不少农民初次外出务工

  57岁的老人李潮前来自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天坡乡岩竹村,往年全家5口人都在家务农。今年的旱情彻底改变了家里的生活。作为旱情重灾区的受灾农民,李潮前之前每天都为喝水发愁。“连周围的水库都干得开裂了,只能到四五里外的一个海坝取水。用马拉着车,一次运回家7桶水,大家都省着用,除了烧饭、喂猪,一点都不舍得浪费,勉强能撑3天。”即便如此,随着旱情进一步加重,李潮前只能把家里的猪、牛等牲口卖掉,“喝不起水了,地里的庄稼也几乎绝收,日子眼看着没有盼头。”

  为了减轻家里的饮水负担,李潮前的儿子、儿媳妇带着孙女到广东打工,而更让李潮前意想不到的是,年过半百的自己最后竟然也踏上了外出务工之路。“以前村子里只有年轻人会外出打工,今年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也出去了。如果不是旱情,我也从来不会想到外出打工。可是这次没办法了,所以政府来动员后,正月初十,我和老伴就踏上了开往义乌的车。”在前往义乌的途中,李潮前内心仍旧充满了不安。“担心自己年龄太大,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担心气候不适应,可以说是硬着头皮来义乌的。”

  李潮前介绍,同批有300多名旱区群众到浙江就业,自己和老伴被安排在义乌华统集团养殖场。工作几个月下来,两人已经基本适应了义乌的工作和生活,最初的担心也烟消云散。“比想象中好很多,单位同事都很热情。我和老伴还分配到了夫妻房,吃住都不用担心。每个月拿1000元的基本工资,年底干得好还有提成,收入也比在家务农好一些。”

  旱区务工者“转道”义乌

  不同于李潮前,来自曲靖市麒麟区次营乡的肖福平之前就有外出务工的经历。“在家务农一年毛收入只有1.5万元左右,我要供养女儿读大学,还要养活一家子,光靠这点收入是绝对不够的。”2009年,肖福平在昆明一建筑工地打工,今年选择到义乌就业,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今年已经47岁了,建筑工地工作很辛苦,不太适应。之前听说因为今年旱灾,浙江这边有企业为旱区农民提供岗位,我就打算到这边务工。”

  3月13日,肖福平和妻子被安排在了义乌一家企业。“这边比家里的收入要好一些,工作也比较轻松。”而据肖福平介绍,一场旱灾,让家乡不少亲朋好友都踏上务工之路。“有的到福建,有的在浙江,能出去打工的都出门了,剩下一些老人和小孩留守在家。”现在每天晚上,肖福平都要通过电视了解家乡的旱情,“有时也打电话回家,关心留守的亲人过得如何,有些亲戚也表示,想到浙江务工。”

  企业放低门槛广纳旱区农民

  记者了解到,春节以来,义乌劳动就业局已安排了近千名云南灾区群众到义乌打工。包括其他单位安排的,整个义乌已安排了万名灾区群众务工。而早在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新光集团董事长周晓光就与砚山县长李云龙就旱区劳动力转移计划进行洽谈,答应一次性招收1000名旱区农民,并放低招聘门槛。“集团以前用工年龄要求18~25岁,并以女性为主。考虑到旱区的情况,现在把年龄放宽到18~40岁,男女不限,并且在学历方面没有规定。”

  如今,不少义乌企业闻风而动,像华统、四达等1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都已接纳了来自云南的灾区群众,并都降低了招工要求。“以前都以40~50岁的中青年为主要招聘对象,现在像李潮前这样超过规定年龄10多岁的,我们也考虑接收,希望能帮助旱区农民早日度过难关。”(完)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