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外资减少的缺口由民资来补——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时评:外资减少的缺口由民资来补
2009年02月18日 08:44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一方面是资金吃紧企业叫渴;一方面是巨大的社会资本潜力,应借危机的倒逼释放这种潜能,把外资减少的缺口补上。

  日前,温家宝总理在天津考察经济时强调:政府要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在应对金融危机中进一步发挥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的作用。追昔抚今,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们更需挖掘民营经济的潜力。

  其中恐怕有两层含义——其一,民企、民资确实是战胜金融海啸的“黄金军团”,不可忽视。这一点不难理解——民营经济早已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一起构成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其二,这多少也说明,现实中民企、民资的地位仍有待提高,或者说有些人虽然平时也承认“老板们”对市场经济的贡献,但迄今为止掣肘民营企业的体制性障碍仍不少。

  事实是否如此呢?从资本来源上看,民间资本应成为扩大投资的有力补充,是“揾钱”的生力军;从扩需投资的实际操作者看,政府主导的投资并不等同于国企包办,民营企业也应成为“花钱”的生力军。

  先说“揾钱”。欲扩需投资,在流动性不足的寒冬,“源头活水”自然最迫切。单纯的政府投资显然不够,中央的4万亿扩需方案中,真正由中央财政投资的仅为1.18万亿元。不难想象,如果不能充分激活社会投资这一块,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单纯的政府投资,还可能导致一种负面效果,对民企“参战”的积极性调动不足。上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大手笔投资扩需,短期内确实有效加快了经济复苏;随后出现两个后遗症:一是“滞涨”,二是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虽然我国财政盈余仍充裕,但万不可掉以轻心。

  然而,正所谓“无利不起早”,要想发动民资民企心甘情愿参与“抗战”,关键是要让其赚钱。这就要再论“花钱”。从历史经验和目前初露的一些端倪来看,一些大项目、大工程,往往是财政掏钱、国企独享“大单”,左口袋出,右口袋进。国企“包工”,优势不少,弊端也很多。4万亿的投资盛宴,如何被经济躯体有效消化、更好吸收,民营企业这些数量巨大、活力强、效率高的“毛细血管”绝不应被排除在外。

  当然,在预期不明朗的经济下行区间,要调动起民间资本的积极性,显然会比平常更艰难,需要花更大力气。政府的有意倾斜和扶持是一个办法,如果暂时因各种考虑做不到这一点,至少要拆除藩篱、降低门槛,给民企民资们一个公平竞争之地、一份“国民待遇”。

  一方面是资金吃紧企业叫渴;一方面是巨大的社会资本潜力,应借危机的倒逼作用释放这种潜能,把外资减少的缺口补上。

  遗憾的是,众多利润丰厚、地位重要却并非“命脉”的垄断堡垒,依然对民资民企城门紧锁、吊桥高挂。这并非个别现象。去年底,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会议上强调,要“支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政府鼓励项目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此言显然有着很强的针对性。但愿在此次迎击金融危机过程中,民资民企能争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从“危”的秋意里寻找到未来之“机”的丝丝春意。(徐锋)

【编辑:高雪松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