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隐没山野中的元代八思巴文遗迹(组图)(2)

2011年01月12日 14: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博物馆与研究所里的八思巴文珍宝

  记者采访内蒙古大学包祥教授时得知,他将一枚八思巴文圣旨金牌捐赠给了内蒙古大学民族博物馆,如今这枚金牌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该馆的镇馆之宝。记者于是来到博物馆欲一睹真容,谁知找了半天,才在二楼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现了静静躺在玻璃橱窗下的金牌,仔细一看原来是仿制品。据包祥透露,真品是藏在保险箱里不对外展出的。

  通过内蒙古大学社科处齐海春老师的帮助,记者第二次来到内蒙古大学民族博物馆,希望能够见到金牌真品。

  来到馆长办公室,馆长贺其叶勒图教授正坐在电脑前认真地工作,原来媒体报道又有一枚八思巴字金牌被发现,贺其叶勒图经过辨识后认为很有可能是仿品,正在撰写相关文章。“我们这里的金牌2006年经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报道后名声大振,此后很快大量八思巴字牌符被‘发现’,”贺其叶勒图谈到仿品显得又无可奈何,“仿品层出不穷,但是因为仿造者不懂八思巴文,错误百出。有人拿着一块估价200万、号称从尼泊尔带来的、西藏活佛手中收藏的八思巴字金牌请我辨识,结果我发现连‘皇帝’二字都写错了,本来应该分开的两画竟然连到了一起!还有一枚河南某博物馆收到的八思巴文印章,从网上传来图片请我们辨认,包祥教授看了之后说:‘只有两个字还勉强能认,其他字都是错的’。”

  “假文物影响很坏,特别是这种国宝级文物,仿品过多甚至影响国家形象,”贺其叶勒图严肃起来,“既然牌子在我这儿,我就必须说话,我曾经学过藏文,又懂蒙语,因为这块金牌我还特意学习了八思巴文,这样说起话来才有权威。”

  记者提出想看一看金牌真品,贺其叶勒图同意了。记者随他来到一个隐秘的房间外面,工作人员拦住了记者:“您不可以进去,里面也不能拍照。”不一会儿,贺其叶勒图拿着一个蓝色的长方形盒子出来,打开盒子,里面的金牌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贺其叶勒图小心地取出金牌,告诉记者正反两面八思巴字的含义:“正面写的是‘靠长生天的气力,皇帝的名号神圣’,背面是‘的,谁若不从,斩首问罪’,正反两面连起来读才是一个完整的意思。一些仿制者只见过金牌正面的照片,仿制的时候就将背面的‘的’字漏掉了,用蒙古语读句子就不完整了,一看就是仿品。”征得贺其叶勒图的同意,记者将金牌拿在手中仔细观看,金牌长约25厘米,宽将近10厘米,有一定的厚度,但比较柔软,以至于整个金牌表面不是很平整,除了正反两面的八思巴文外,金牌背面穿孔边缘处还刻画了“张字九十六号”几个汉字,正面的穿孔边缘则破损了约四分之一。掂了掂,感觉相当有分量,想来元朝使臣将它挂在腰间长途跋涉虽然辛苦,心中却是无比骄傲吧。

  告别了内蒙古大学民族博物馆的圣旨金牌,记者又来到收藏八思巴字圣旨银牌的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很不巧,所长陈永志告诉记者,银牌正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展出。“当时收藏银牌的过程是怎样的呢?”记者问道。“这枚银牌是1998年在内蒙古清水河县下城湾古城村发现的,当时出价5000块钱。当地文物部门不懂八思巴文,不敢收购,文物贩子也不要,我们看到后认为很有价值就征集回来,并做了考释,发表于《中国文物报》。”陈永志对当时的收购过程记忆犹新。

  陈永志为记者展示了圣旨银牌的图片,经过和内蒙古大学金牌图片的比较,记者发现两枚牌符正反两面的八思巴文从文字到排列都完全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顶部穿孔外缘上的小字,银牌上刻的是“丁字八十号”,金牌上则是“张字九十六号”。陈永志向记者解释:“这是蒙古汗国及元代时期牌符特有的一种编号体系,便于官府统一掌管发放。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曾下诏规定:‘已上牌匣具系营造小尺,上以千字文为号’。由此可见,这是在中国使用阿拉伯数字以前借《千字文》中的汉字进行编号的一种方式。比如这里的‘丁字八十号’,‘丁’源自《千字文》中‘绮回汉惠,说感武丁’一句,是千字文第560字,‘八十号’则表明‘丁’字母系统下的第80号牌符。而内蒙古大学金牌为‘张字九十六号’,是目前发现的一个母系统下的最大牌号,如果以一个母系统下最大牌号为100计算,蒙古汗国及元代时期牌符的发放量至少有十万枚左右。”

  交谈中记者意外得知,除了圣旨银牌,研究所还藏有相当数量的出土于内蒙古额济纳旗黑城的元代八思巴字纸质文书。在记者的要求下,陈永志请工作人员取来了几篇。这些文书都残破不全,有些甚至只剩小块残片,文物工作者已将其整理并粘贴好。记者在一幅较长的汉文文书上看到了两枚八思巴文印章,其他文书则是手写八思巴文附汉文对照。“我们和日本大学合作进行了考释工作,现在已经完成了。”陈永志介绍。

  离开呼和浩特,记者又来到元上都所在的锡林郭勒盟首府锡林浩特。在锡林浩特新城区,一座宏大的现代建筑引人注目,这就是隶属蒙元文化苑的蒙元文化博物馆。听当地八思巴文爱好者浩毕斯嘎拉图说里面有一块刻着八思巴文的石头,记者便与他一同前往博物馆一探究竟。

  在博物馆里寻找“石头”的过程中,记者出乎意料地发现了各种各样的八思巴文文物,有听说过但没见过的印章、石刻、书籍、牌符、文书,也有从未听闻的八思巴文砚台和最终找到的那块“石头”——八思巴文墓志铭,还有那一幅幅精美的唐卡,令记者再一次深刻感受到了蒙元文化的繁荣。

  浩毕斯嘎拉图站在一枚枚精美的八思巴文印章前久久凝视。“看着这些印章能够跟随作者一笔一画地勾勒感受当时文人的胸怀、精神和创造性,感受800年前文人与今人的距离。同样一个笔画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变化无穷,但又都遵循着秦汉的轨迹,从中可以体味出秦汉风韵,”浩毕斯嘎拉图完全沉浸在艺术的享受中,“我看印章看到的不是字,而仿佛一座座宏伟的宫殿展现在眼前,如何在方寸之间将这样的层次感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实在令人叹服。”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刘潇潇 文/图)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