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高校博物馆养在深闺人未识 最多一年关门10个月

2011年07月18日 08:42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是高校博物馆中的“知名大馆”照片均为本报记者孙戉摄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

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外环境优美

博物馆里参观者寥寥无几

  “来,在这儿给我照一张。”

  北京大学西门外,来自宁夏的李涛和同学不停变换姿势拍照留影。对这所名牌学府,他们印象直观:校园环境优美,建筑古老质朴。但再问还有哪些深刻印象? 李涛不好意思地挠挠脑门: “对不起,说不上来了。”

  其实他们不知道,就在几百米外,一座校园博物馆正静静开放。它就是由中国最早的考古研究室发展而来的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2000平方米的展厅里,陈列着前燕京大学史前历史博物馆、北京大学在1952年设置考古专业之前等各个时期收集珍藏的精美文物,上万件藏品足以追溯华夏文明,也见证着北大在中国考古领域的魅力与实力。

  像这种高校博物馆,目前北京有十余个,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馆藏达十多万件,其中6家博物馆在北京市文物局正式注册备案,是一笔不可小觑的宝贵资源。

  遗憾的是,不少高校博物馆却养在深闺人未识,常常与人擦肩而过,成为校园里一道“失落”的风景。

  现状

  最多一年关门10个月

  “问谁都不知道,找到它还真不容易。”

  来自河北的李飞是博物馆迷,这次利用双休日专程来京参观高校博物馆。他从网上查了资料,知道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就位于校园内,藏品数量有5700余件,年代涵盖了从旧石器时代到近代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最吸引我的是人大正在进行的‘抢救家书项目’,特意来参观,但问了好多人,花了一个多钟头才找到地方。”有这么难吗?记者决定实地探访。

  走进人大东门,南北两条主干道绕着小广场依次向西延伸,博物馆在哪条路上?路边的指路牌上没有标注,只标着图书馆、逸夫楼等主要建筑物的位置,想去博物馆,初来乍到还真有点找不到北的感觉。

  事后得知,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与学校档案馆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由于场地有限,后成立的博物馆被一分为二在校内其他建筑里,一部分陈列展位于明德新闻楼地下一层,校史展则隐身在世纪馆。

  记者注意到,无论明德新闻楼还是世纪馆,门口都没有路牌标明博物馆的位置,别说外来的参观者,其实很多大学生也未必清楚。

  “身边还藏着这么多宝啊?这三年我算白过了。”一位大三女生很吃惊,她头回听说学校还有博物馆。

  找不到,可以找;但找到了,保不齐吃个“闭门羹”。

  苏晓遇到的是另一种情况。她是中学老师,为了备课,打算到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查找一些资料,但对着日历算计了半天,最终决定不去了。

  “没办法,和我的时间怎么也对不上。”苏晓说,“其实也不怪我运气不好,这家博物馆一年开放时间加起来才40天,赶上我有时间又碰巧博物馆开放那算走运!”

  原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每周二、周四上下午各开放3个小时,周六下午开放3个小时,节假日和寒暑假均闭馆。

  开放时间短是高校博物馆普遍存在的现象,每年寒暑假一般也要闭馆至少3个月。其中开放时间最短的全年累计也就一个多月。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大部分高校博物馆开馆时间远没有达到要求。他所说的“要求”,就是《北京市博物馆条例》中规定的——“无正当理由,博物馆全年展览开放时间不得少于8个月。”

  博物馆利用率不足两成

  地处中国的首都,北京高校博物馆在全国享有许多“独一无二”:

  在中国高等院校中,北京大学最早设立了考古学研究机构。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是中国高校中第一所考古专题博物馆,目前藏品包括石器、铜器、甲骨、陶器、瓷器、书画、碑帖等达几大类上万件;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是中国北方地区惟一展示台湾高山族文物的博物馆;

  北京航空馆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航空博物馆,这里有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北京一号”飞机;

  ……

  据北京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高校博物馆大多从标本室发展而来,最初是为教学服务,汇聚了众多行业顶尖的教学资源,也可以说是业内最有价值的文物,尤其是考古文物大多在高校里。

  坐拥丰富藏品,却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高校博物馆在社会上略有名气,剩下的大多数“养在深闺人未识”,不仅不为公众所了解,甚至连本校学生也不知道它们的存在。因宣传意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一些博物馆失去了许多展示和传播知识的机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校博物馆参观人数寥寥,利用率不足两成。一位业内人士形容说:“高校博物馆更像是藏宝阁和文物库房。”

  就北京而言,近年来,高校博物馆中参观人数最多的是位于北航校内的北京航空馆,每年约5万人次,最少的仅千人左右,而且包括本校生在内。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认为,高校博物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拥有国内一流的专业藏品,但新藏品征集却不够。藏品研究是高校博物馆的特长,但社会功能薄弱。

  他认为,高校博物馆真正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困境

  有名气的日子也不好过

  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算是高校博物馆中的“知名大馆”,陈列着旧石器、新石器、夏商周等时段反映中华文明史的各种考古标本,从周口店北京猿人石器,到商代的青铜兵器,再到各时期的陶器、钱币、封泥和民俗文物等等,每件文物都有说明牌,标明了文物的学名和出土年代。

  来自河北的小林觉得,比起故宫、首都博物馆、自然博物馆这些社会博物馆,这儿规模虽小却清静,藏品也不少。但参观时没有讲解员,了解不到更多内容,多少让他有点遗憾。

  “请讲解员要提前2天预约,老师会安排学生来担任,每次收费100元。”对他的要求,一名保安这样解释。

  北大这家博物馆除了春节,全年对外免费开放,一年能接待几万人。在北京,这种有一定知名度,也有些人气的高校博物馆有几家,如北京航空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等,但为数不多。

  一些学校比较重视博物馆建设,使其得到发展。如地大(北京)博物馆还获得教育部1000万元修复专项拨款和学校近400万元配套资金,使去年落成的新馆面积扩至三层楼近1400平方米。

  然而一些主持管理博物馆的校方人士坦言,人气和知名度表明人们对某一领域的兴趣和求知需要,高校博物馆在自身发展中实际上面临不少制约。

  仍以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为例,目前数万多件藏品中,大多来自上世纪20年代、50年代的考古发掘,近年新增馆藏数量不多,花钱收购的高端藏品更少。这种状况与北大考古学系在中国考古界中的地位不相称。除此,博物馆展厅和库房面积已经十多年没有扩展,场地限制很难使考古成果得到充分展示。

  由于普遍缺乏经费,博物馆无力增加更多的服务项目,工作人员都由相关专业的教师或学生兼职,“哪里配备得起专职讲解员呢?”

  宋向光认为,很多学校对博物馆的定位存在偏颇。一些高校仅将博物馆作为科研、教学的载体,忽略了它的社会属性,忽略了它是对外进行科普宣传的窗口和加强学校与社会交流的平台。这也是高校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之一。

  夹在“缝”中的高校博物馆

  对高校博物馆来说,问题带有普遍性。区别在于有的相对好过,有的可能很窘迫。

  首先经费不足。北大地质博物馆一位负责人曾披露,该馆一年运行经费至少需要10万元,但因缺乏经费,电话费、复印费等一些日常费用常常都没法儿解决,甚至还要老师拿自己的科研课题经费支付。

  其次人员编制不足。北大地质博物馆拥有建馆100年来收藏的大量珍贵标本,陈列馆500平方米,标本档案馆1000平方米,但人员正式编制只有1个,其余6人都属兼职。同样感到人员不足的还有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该博物馆医史部主任郗效介绍,目前馆内共有7名专职人员,但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因此每个人必须是“多面手”,否则就应付不了文物保管、采集、分类和教学等方面繁重的任务。她特别希望再增加一点人手,这样相关专业的研究能更深入,也更有利于展陈出新。

  再是现行体制不顺。据了解,根据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博物馆管理办法,申请建立博物馆应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但目前高校博物馆隶属于高校,文物部门只负责高校博物馆与文物相关的活动。由于没有对口管理机构,高校博物馆在新征藏品、馆藏品定级、库房改造、专项投入等方面不容易得到文物部门更多实质性帮助,而学校方也不可能或不愿在经费、编制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和投入。

  有人因此形容部分高校博物馆的现实处境,是夹在“缝”中,两头不靠。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