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特展”及其产业化的课题已被提上议事日程

2015年09月06日 09:21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 

  一到9月,上海就进入了展览季,26日在上海外滩18号开幕的“疯狂达利艺术大展”格外值得关注,因为这是许多人念念有词的“特展”,而特展能否成长为欣欣向荣的产业,从这个有故事、有争议的个案中可见端倪。

  说到特展,俨然是一个最新的热词:日前刚落幕的上海书展上就有一本专门讨论特展的新书发布。作者贾布在书中梳理了特展的概念,还根据其在中国萌芽、成长的历程分析了相关的统计数据与成功案例。她将此书命名为《特展时代2.0》,理由是特展已进入产业化阶段,“特展时代”已经来临。

  2009年在上海曾采访过一个“三国展”,也许是第一次对国际社会中的特展有了系统的认识。那是同类题材的“大三国志展”在日本取得观众破百万的辉煌成功后回国做的巡展。当时我采访了在日本承办展览的专业公司的负责人,了解到他们的成功靠的是门票与衍生品销售的收入以及商业赞助,背后有一套成熟的商业模式。

  在发达国家这是一门产业,可在中国却还处于萌芽阶段。当时有人模仿这种“特展模式”,以三国展回国汇报展的名义在上海等地组织了国内巡展。可是当时国内的展览市场门票不能太贵,衍生品还没有开发,商业赞助则毫无头绪,所以各地的展览基本都依托各地政府的支持,产业化无从谈起。

  直到去年,上海先后有“印象派大师——莫奈大展”与“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两个大展赢得了成功,观众人数的爆棚让大家注意到,艺术大展只要吸引足够规模的观众,不用靠出售参展的艺术品来赚钱。“特展”及其产业化的课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不过,正如上海油雕院院长李向阳在新书发布会上反复提到的问题:特展产业化的时代抑或特展时代真的来了吗?特展真的进入了2.0版了吗?

  至少,特展产业化的路不会平坦:首先看行业竞争,国内各行各业都曾经上演过类似的戏码,任何行业只要有了成功的案例,立刻会有许多效仿者一拥而上,甚至可能出现恶性竞争,特展之“特”不再;其次是制度环境,特展需要版权保护;第三是舆论环境,媒体有专业判断能力,才能进行舆论监督。

  回到达利大展,去年成功举办莫奈展的两个合作伙伴天协文化公司与K11,今年就为达利反目成仇:他们都要在今年举办达利的特展,但结果却是两个达利特展的撞车——天协的“疯狂达利”本月26日率先开展,K11的展览档期则安排在11月。而且,这一对冤家都有各自的国际伙伴。结果,天协6月3日开始为展览热身,K11随即展开舆论攻势,强调他们的合作伙伴达利基金会是正宗,而天协的合作伙伴瑞士施特安顿基金会是野路子。这就涉及达利大展这样的引进版权的命门:西方现代艺术大师作品的真伪鉴定、所有权与版权的问题。因此,他们之间的争议与行业竞争,是我们观察特展的行业环境的绝佳切入点,也是考察特展能否成为产业的试金石。

  文/邱家和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