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一周文化观察:阅兵带热红色旅游 梁文道批朋友圈阅读

2015年09月07日 08: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一周文化观察:阅兵带热红色旅游梁文道批朋友圈阅读
    资料图:游客们在毛泽东铜像前摆出胜利的V字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莫正德 摄

  中新网9月7日电 上周,“9-3”阅兵备受关注,而由此掀起的红色旅游热也让各大景区游客“爆棚”。9月初同时也是开学季,不少学校的开学典礼也增加了文化传统的味道,朱砂启智、开笔礼等成了一些学校开学日的特色。此外,“微信阅读”在上周也备受关注。

  【纪念】阅兵带热红色旅游

  上周,最受关注的莫过于9月3日的阅兵了。这一天,中国首次以盛大阅兵仪式,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全国各地掀起了红色旅游热潮。据新华社报道,国家旅游局值班室5日监测显示,各大红色旅游景区人气爆棚。

  小长假期间,红色旅游升温明显,各大旅行社和相关景区预订人数均明显增长。

  开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所在地湖南芷江的高铁票甚至已经一票难求,当地酒店也很难订到房间。在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统计,仅3日当天,就接待游客3900多人次。9月4日,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山东省政府暨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等红色景点,游客较平时有明显增长,沂蒙红色影视基地4日上午售票较往常每日接待量增长3倍。

资料图:武汉梨园小学一年级老师正在给学生点朱砂。 徐金波 摄
资料图:武汉梨园小学一年级老师正在给学生点朱砂。 徐金波 摄

  【开学】致敬传统

  9月初同时也是开学季。和纪念抗战胜利相似,近来,正在开学的中小学也成为回溯历史的一个场合。

  1日,武汉市洪山区梨园小学给该校一年级新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开笔礼”,依次进行正衣冠、朱砂启智、感谢鞠躬、击鼓鸣志、启蒙描红等多项仪式。主持仪式的老师解释,衣冠直接反映人的精神面貌。所谓“先正衣冠,后明事理”。正衣冠是忆先祖优秀品德的最好载体,也是让孩子们知书明理的第一步骤;古代学童入学读书前,都会有启蒙师长用红色的朱砂在学子们的额头正中点上红痣,称为“开天眼”寓意开启智慧,从此眼明心亮,发奋读书等等。

  5日,香港第五届“文昌开笔礼”于深水埗三太子及北帝庙举行,超过650名学子参与。参与仪式的学子手执开光毛笔及手册,于神坛前向文昌帝君像鞠躬行礼,再触摸神坛上的毛笔、葱及芹菜,寓意启智、聪明及勤奋,并在祈愿卡写上姓名及愿望,高挂在“状元榜”架上。其后,法师向学子泼洒圣水,象征洁净身心;现场更摆放一枝大型开光铜制文昌笔,学子摸过寓意获文昌庇佑,名列前茅。最后,学子敲钟鸣鼓,代表金榜题名,并获大会赠送经“开光”的文具一份。

  而在浙江省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初中部的开学典礼上,该校不同年级的老师们则身着古典服饰:有的手持折扇,有的手撑古伞,或风流倜傥,或优雅端庄。六年级的女老师穿着优雅的旗袍,男老师们换上了长袍马褂;七年级和行政组老师的舞台造型“天桥风云”;八年级老师则携手九年级毕业班老师身着民族服装,上演了一场别样的时装秀。

资料图:梁文道。图片来源:扬子晚报
资料图:梁文道。图片来源:扬子晚报

  【阅读】梁文道:朋友圈阅读局限很大

  近日,微信团队推出的首款社交阅读App“微信读书”正式上线。上周,这款App持续引发关注。

  据悉,该App是基于微信关系链的官方阅读应用,也就意味着未来读书这种私密的行为,有可能将与跑步、健身等一样,在朋友圈被晒,为大众所分享。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基于已有的社交关系链,能看到微信朋友读的什么书、他的书架上有哪些书,也可以向朋友直接线上推荐,对于书的观点和想法也可能会获得朋友的点赞或评论,互动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就像在朋友圈晒美食、晒娃一样,晒阅读成为新朋友之间的社交方式。

  和业内的期待不同,文化圈的梁文道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尽管不排斥互联网阅读,但他仍对碎片化阅读充满诟病。“本身阅读载体会影响你的阅读状态,使用微信之后,朋友圈阅读局限很大,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和你差不多的人,那里有你感兴趣,也会认同的东西,长此以往,你的世界会越来越窄,甚至出现断裂,无法沟通。在大量接受被动信息的过程中,你还会失去思考的能力和接受不同意见的胸怀。不断有微信和电话进来,打断你的阅读,也会令你失去处理信息结构的机会。”他说。

  而在梁文道看来,身处互联网时代,就算是曹雪芹也写不出《红楼梦》,“他在文学网站或者社区、博客上写,一定会被网友骂吧。整个生产模式变了,我们不会有《红楼梦》,也不会有欣赏《红楼梦》的环境,也许我们会有自己的东西,但目前仍在一个高速变化的环境里面,充满了未知。”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