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青春文学作者更像全方位艺人 形成品牌号召力

2015年09月10日 08:27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施晨露

  大冰是谁?苑子文和苑子豪是谁?沈煜伦是谁?从上海书展到北京国际图书节,他们是签售成绩最惊人的几位作者,但多数读者的反应是“从没听过”,主流文学界和批评家对这些畅销书作者也很少发声。

  “上海首站,到场5000多人,签书近万本,刷新上海书展人气纪录。”这是沈煜伦参加完上海书展《爱是一种微妙的滋养》签售会后写下的微博。除了沈煜伦的新书外,大冰的《阿弥陀佛么么哒》,卢思浩的《离开前请叫醒我》,张皓宸的《我与世界只差一个你》,苑子文、苑子豪兄弟的《我们都一样,年轻又彷徨》等新书签售会,同样人气爆棚。这些作者的共同点是在主流评论界默默无闻,在自己的粉丝圈中有超强人气,作品则多为自身经历的短故事,发表和集聚人气的平台都是微博或微信等新媒体,最后,都很年轻。这也让很多人直指,他们的畅销书是“粉丝经济”,“刷脸”的青春文学更多的是市场营销的胜利,而非文学的胜利。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用“文学的分化”解释这一现象,“过去的文学界,纯文学作家和文学批评家是一体的,如今,包括青春文学在内的类型文学,各自拥有读者群,这些群体平行发展,互不关心。”正如一位出版界人士惊呼,要不是签售会的火爆凸显他们的人气,这些在网络世界各自拥有一片天空的年轻作者和他们的读者,对主流文学界来说,完全生活在“另一个未知的世界”。对评论家来说,这些畅销书作家写的短小故事和碎片化的段子式写作,与传统文学的结构模式完全不同,没有可比性,难以用过去的语汇体系进行讨论。这些年轻人更像是全方位的艺人,“作家”是他们诸多身份之一,而这些身份的集合本身就形成了品牌号召力。

  有人提出,为什么“90后”、“00后”爱看这些作者的作品?评论界应该放下身段关注和研究,终结“互不关心”的状态。更值得思考的是,相比短故事、段子式写作,纯文学对如今的年轻人——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似乎都越来越缺少吸引力。如何建立作品与读者的关系,主流文学圈能否从这些新作者身上获得一些借鉴?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