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设计周经典设计奖主题峰会举行 聚焦大运河修复设计

2015年10月02日 09:14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 

  北京晨报讯(记者 张硕)近日,北京国际设计周经典设计奖主题峰会在中华世纪坛举行。今年主题峰会围绕2014经典设计奖“中国大运河保护性修复设计项目”,将主题聚焦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再设计利用”。

  2014经典设计奖“中国大运河保护性修复设计项目”,是基于“大设计”思维下的国家级项目。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2014年6月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运河保护性修复设计项目实现了文物保护、航道整治、环境治理、文化旅游开发的协同推进,赋予大运河与沿线城市新的活力和发展机遇,可谓创意设计促进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主题峰会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以大运河项目为切入口,做了题为《文化遗产空间再设计》的主旨发言。单霁翔认为,当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势已经进入最关键、最紧迫的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理念不断拓展,日渐融入人们日常经济生活,文化遗产保护真正的目的是传承。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刘曙光谈到大运河不同于其他文化遗产,其跨越多个省市、涉及多个部门,保护与管理难度更大。他重点阐述了后申遗时代,如何更好地对大运河进行保护与管理。“我认为大运河的未来发展要以保护为主,向保护、管理、展示、利用并重这样的一个方向去转化,要在强调保护的同时把更多的设计用在大运河遗产资源合理利用和发挥作用上面,这也是文化遗产能够传之后世的要求,也是惠及民生的基本要求。”

  对于文化遗产而言,保护并不意味着封闭,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对文化遗产进行再设计,使其可以更好地与城市融合,进而为当代社会所用。这是此次主题峰会探讨的一个重点。北京国际文化艺术保护中心理事长孔繁峙、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凌宏则就大运河人文带与城市设计问题阐述了建设性观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柳冠中从设计哲学角度分析了设计为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怎样的思考。峰会最后,主办方分别向大运河沿线城市代表颁发了署有各自城市名称的“经典设计奖”纪念奖杯。

【编辑:姜贞宇】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