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石渠宝笈特展”第二期展出 含129件新书画作品

2015年10月25日 10:05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 

  10月13日至11月8日,“石渠宝笈特展”第二期在故宫武英殿和延禧宫展出。因《清明上河图》回库房“静养”,由其带动的“故宫跑”随即结束。这一次新陈的展品不仅有备受推崇的冯承素《摹兰亭序帖卷》,还有艺术史家津津乐道的《列女图卷》《听琴图卷》等。昨天,故宫博物院书画部主任曾君告诉京华时报记者,据她的观察,这一次前来观展的多是业内人士,“每一件作品前观展的人数比较平均,排队的秩序也很好,现场很安静,更适合看展了”。而“石渠宝笈特展”延伸的学术意义,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认为,“美术史可能会被改写”。 

  □重点作品

  《冯摹兰亭》是重中之重

  第二期共展出129件新书画作品,还有64件为第一期展品。依据展线分布,故宫博物院书画部主任曾君说,“排在最前边儿的《重屏会棋图卷》《列女图卷》《摹兰亭序帖卷》(简称《《冯摹兰亭》)是这次展出作品的重中之重,如果是从美术史的角度出发,那当然首推《冯摹兰亭》”。

  据曾君在展览现场的观察,每天会出现排队观摩《冯摹兰亭》作品的情况。“特别是第一天,排队的人特别多,殿门都没办法关上”。为了方便观众,故宫将紧挨展厅入口的这三件作品与展厅工字廊西边的三件作品进行了对调,“这一次最多排30分钟就能看到作品了”。

  相比人气爆棚的《清明上河图》,第二期的《冯摹兰亭》更受业内人士青睐。范景中说,在美术史上,《冯摹兰亭》的地位最高,“现在学界认为,这是最忠实于王羲之《兰亭序》的一个摹本”。如果让他选一件美术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受传统文化惯性的影响,我会选《冯摹兰亭》”。

  《人骑图卷》汇集赵家几代笔墨

  在曾君推荐的必看作品中,有四件落在了绘画上。除了上文提到的《列女图卷》及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卷》外,还有宋代赵佶的《听琴图卷》及赵孟頫的《人骑图卷》。

  相对于大众来说,第二期被用在海报上的《人骑图卷》不太熟悉。这是赵孟頫自元大都返回湖州故里后所作,作此画时他43岁。曾君认为,这件作品不论是画面布局、人物形象和马匹的写实画法,均带有很强的唐代画风。曾君说,尤为难得的是,《人骑图卷》汇集了赵孟頫的弟弟赵孟籲,子侄儿孙赵由辰、赵雍、赵奕、赵麟,共赵氏家族五人的题跋,在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并不多见,“非常难得,在欣赏这件仿唐人画法的绘画时,也看得到赵家几代人书法的精彩”。

  □幕后故事

  展览最大难点是“编纂篇”

  据了解,由《石渠宝笈》所记录的藏品有一万多件,目前已经整理出来的也有一千多件,但这两期展览总共就展出300多件作品。是否展出的均是级别最高的呢?曾君表示“并非如此”。

  “我们主要是围绕展览主题来选作品,这一次既不是拿从未曝光的展品吸引眼球,也不是简单地将级别最高的作品罗列展出”。她说,更多的是想通过这个展览来展示中国古代鼎盛时期的皇家收藏,“更多的是想还原它一个历史情境”。曾君认为,收藏这一块在艺术史中非常重要,“和艺术品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重视收藏,这些作品才能在历史上流传下来”。

  基于打造一个“学术展”的目的,除了在武英殿展出的那些大名头之外,延禧宫展厅中的“编纂篇”成为了本次展览最费力、最难的地方。“虽然这个展厅中有些作品的级别不是很高,如某一个大臣的画像可能只是二、三级品,达不到一级,甚至还有未定级的作品出现,但观众一看,‘哦,原来这位大臣长这样’,它会把观众拉回历史的情境中”。

  曾君认为,“编纂篇”中最大的难点在资料的梳理上。“《石渠宝笈》记载的作品,有明代宫廷留下来的、有乾隆当皇子时自己收藏,还有一些是大臣进献的或者是抄家罚没的,得对很多资料进行整理,这个工作量特别大”。相对而言,典藏篇就容易多了,“尤其是正殿部分,好东西往那儿一摆就可以了,自成气场”。

  □学术影响

  《石渠宝笈》研讨会或将改写美术史

  在此次“石渠宝笈特展”期间,还举办了一次引发学界关注的“《石渠宝笈》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外的专家学者围绕“石渠宝笈特展”进行了两天的学术交锋。

  曾君将这一次研讨会描述为“学界的高手过招”,“在现场可以看得出,大家花了很多心思,下了大工夫,每一篇文章都解决了一个具体而关键的问题”。曾君透露,“在我们发出征稿消息后,收到了很多文章,但最后这一次大家演讲的作品,是经过专家匿名评审、严格筛选留下少部分”。

  至于《石渠宝笈》目前的研究状况,曾君认为“《石渠宝笈》记载的作品很多,著录的就有一万多件,重要的那些作品一直有人在研究。但是,以《石渠宝笈》为主题进行研究的,我们这次研讨会是首次”。

  在曾君看来,这次研讨会对鉴藏史的研究会起到推进的作用,“因为《石渠宝笈》会涉及很多方面,尤其是作品的流传,如果我们从宫廷收藏往前推,私人藏家的藏品情况也需要了解”。而参加了会议的范景中则预言,这次研讨会或将改写美术史,“以前我们的美术史看重文人画,经这一次学术梳理,以后可能对宫廷画会有更多的关注”。

  □对话

  《清明上河图》5年之内见不到

  京华时报:经这一次展览,有哪些作品需要回到库房“静养”?

  曾君:这一次所有展出的宋、元及以前的作品均要回库静养三年,三年之内观众是看不到这些作品的。而《清明上河图》得休息5年。单院长说,等到纪念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时,再把《清明上河图》拿出来,也就是2020年。除了《清明上河图》,其他三年后是否展出,还要看是否有与相关展览的主题契合,如果有,三年之后也许可以与公众再见。

  京华时报:不少看过展览的观众表示,第一期展览绘画作品多一些,而第二期似乎书法作品偏多,这是刻意的安排吗?

  曾君:不是有意安排,可能是赶巧凑一块儿了,所以让观众有这种感觉。早期的作品更脆弱一些,所以这一次换陈的主要是清以前的作品,而时间近一些的清代作品(在武英殿展出的作品)几乎没有动;而延禧宫会有一些更换,如上一期展出的是编纂大臣的画像,这一期就换成了编纂大臣的作品。

  京华时报: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地方,整个《石渠宝笈》的宣传海报并非用的让人震撼的重要作品图,而是选了“骑马图”,是出于什么方面的考虑?

  曾君:关于这一点,我还真有意问过海报的设计师孙淼,他说是考虑了户外车身广告的需要,因为“骑马图”随着车子的前进,会给人“马在奔跑”的感觉,像是人在骑马前进一样,很有意思,这是设计师跳出美术史本身,从形式感出发所作的选择,不仅有动感,还很有古意。如果换成我们来选作品,虽然不会考虑大家太熟悉的《清明上河图》,但可能会选《冯摹兰亭》《五牛图》《伯远帖》。

  京华时报记者易小燕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