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万圣节进入国人生活意味什么

2015年11月02日 14:22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 

  热点快评

  □周俊生

  10月31日,是西方传统的万圣节,在西方国家的公共场所乃至家居院落,都会布置一些万圣节特有的装饰,如各式鬼怪、南瓜灯,孩子们会穿上万圣节的各式鬼怪服装,提着南瓜灯的提篓挨家挨户讨糖。以往,这一在西方一些国家流传已久的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只是听说,但在今年,它在我国很多城市登堂入室,中国的年轻人也过起了万圣节,他们在微信朋友圈里,纷纷晒出自己与平时大异其趣的扮鬼怪相,网上出现了各种过节攻略。

  万圣节的出现,自然也引起了国内舆论的关注,有人将其斥为“崇洋媚外”,也有专家认为这种对洋节的追捧是因为国人缺乏文化自信。

  对于国人来说,这种指责并不陌生,在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时候,它们都遭到类似的非议。但是,如今这两个节日早已成为我国年轻人的固定节日,甚至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这些同样是西方舶来的节日也已开始在中国流行。当然,万圣节在我国的出现,目前还只是“小试牛刀”,它是否能够在我国渐趋流行,还有待时间的观察。

  但是,将年轻人热衷参与万圣节视为国人缺乏文化自信,这顶帽子却未免扣得过于沉重。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的一些节日陆续进入中国,这正体现了东方文化善于吸纳异族文化的优良秉性。就万圣节来说,虽然它是起源于对先人的怀念,但在漫长的流变过程中,它产生了更多的游戏、娱乐元素,特别是它的扮鬼装扮使这个节日具有了一种有趣的感官刺激色彩,使它成了年轻人的一种嘉年华。从心理学上来说,这种搞怪的特点正是目前为学业、就业等压力沉重的年轻人所需要的,他们可以在参与节日的过程中调适情绪,获得身心的释放,虽然这种愉悦情绪说到底是短暂的,但毕竟它是无害而有益的。

  不必否认的是,类似万圣节这类“洋节”在中国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商家推动的,而商家之所以这样做,是期望以此来营造市场人气,促进其营销。其实,这正好说明了商业文明发展对文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商家将“洋节”引进国内市场,既促进了市场销售,又给年轻人增加了一个欢乐聚会的机会,其效果是两全其美的。一些专家对此产生的非议,其实说穿了还是一种对商业、市场的偏见,而这种偏见正是东方传统文化中应该抛弃的糟粕。

  所谓的文化自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概念,各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的演进中,都会出现互相交流、渗透、融合,并且在这种过程中产生流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向世界打开了大门,一些西方“洋节”纷纷进入中国,国人的节日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而引人“洋节”并不意味着本土节日的丧失,比如国人参与了万圣节,并没有放弃本土以祭拜先人为主题的清明节、中元节。更应看到的是,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影响力的增强,中国的节日也正在走出国门,每年春节的时候,西方很多国家的百姓也开始参与进来,甚至一些政要会进入华人社区参与拜年活动。这种东西方之间各类节日的互相渗透对于推动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感情融合,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是知名评论员)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